全力拼经济丨巧做“加减法” 答好“减负题”

图片
干净整洁的常岭村。何灿轩 摄
  □本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6月14日,走进伊川县白沙镇常岭村,乡里中心人声鼎沸: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在下棋、看报纸、唱戏;托幼中心提供四点半课堂、延时托幼等服务,孩子们欢声笑语。
  乡里中心同时也是村“两委”所在办公处,干部们与乡亲紧密联系、“无缝衔接”。墙上的党建宣传标语十分醒目,展板上罗列着村“两委”的公示信息等,记者按照“惯性思维”,去寻找全县、全乡各专项工作的排名表,没想到在这里“一无所获”。
  “以前人居环境、禁烧、环保、安全生产多项工作都要搞排名,每年各类督导考核将近20个,这几年县里也制定了考核计划,每年只在年底开展1次综合考核。”白沙镇镇长郭永斌介绍。
  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常亚亮刚入户回来,接着话头说:“我干了12年支部书记,以前每周要开各类会议3到4个,现在1周只开1个。以前迎检也多,增加了不少负担,现在我们按照上级要求,每个办公室都有固定大小展示栏,不再新增新制。”
  为基层减负,伊川县近年来采取了不少举措,最关键的一点是把“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工作排名逐步取消,党员干部得以聚精会神谋发展、实实在在抓落实。此外,各乡镇每周只召开1次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工作例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的现象不再发生;将各类重点考核事项整合到年度综合考核中,避免“分散考核”“多头考核”;不得动辄设置“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搞“一刀切”等,让基层干部的工作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
  减的是压力,增的是动力。白沙镇基层干部心中的“比赶超”劲头反而更足,成绩也更加显著——
  引进工业企业8家,鼓励村民到周边企业务工,目前务工人数达6500人,每人月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流转土地2万亩,引导大户与粮食企业合作,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全镇富硒小米种植面积达2万亩,带动农户2000余户;
  分类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全镇26个村改厕和供排水已实现全覆盖。整合盘活资源建设乡里中心,把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营结合起来,实现乡里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白沙镇,我们在全县都积极推动基层减负,针对30项主责事项、36项协助事项和24项负面清单厘清基层权责,坚决防止县直部门以‘属地管理’为由变相向基层转嫁任务、推卸责任,持续解决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同时,加大‘减县补乡’力度,分三批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322个,进一步充实调优建强基层干部队伍。”该县县委书记仝宇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