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青年突击队用科技创新助力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近三年,中国海油贡献了国内原油增量的60%以上,渤海原油产量就占到了其中的6成以上。然而,渤海探明的原油储量中,有超过半数处于受限区无法开采。
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油面向全球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海油研究总院“水下技术创新示范”青年突击队主动担当作为,奋力突破渤海浅水受限区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助力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
勇闯“无人区”,首创浅水水下控制新模式
渤海浅水受限区,是世界上综合用海最密集的区域。错综复杂的航道、丰富的渔业资源,在支撑环渤海地区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这里不允许采用平台开发模式,只能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方案。而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方案,因高昂的费用也无法复制到这里。这里就像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无人区”。
面对如此情况,“水下技术创新示范”青年突击队立足渤海浅水特殊环境条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提出属于自己的浅水水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常规深水条件下,水下控制模块通常集成在水下采油树(记者注:采油工艺设备)上,每棵水下采油树都需要单独的水下控制模块进行“一对一”控制。
“渤海浅水受限区单井产量低,想要实现经济开发,源头设计降本是首要出路。”青年突击队仪控资深工程师孙钦说,为打破技术束缚,孙钦和团队将水下控制模块从水下采油树剥离,世界范围内首创一台水下控制模块控制多棵水下采油树的“一对多”控制方案。
图片
突击队成员开展浅水水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讨论。 受访者供图
该技术方案的提出,既减小了水下采油树尺寸,避免了渤海船舶通航的撞击破坏风险;同时,通过功能集成减少了水下控制模块数量,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青年突击队牵头研发的浅水水下控制模块重量降低10%、成本降低30%,创造了完全独立自主的浅水水下控制“中国方案”。
敢当“先锋队”,彰显急难险重新作为
在完成方案设计之后,青年突击队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深入一线现场,参与到产品的制造、测试、海上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为保证我国首台套浅水水下控制模块顺利实现示范应用不遗余力。
图片
韩云峰与一线人员开展浅水水下控制系统测试技术讨论。受访者供图
2020年3月,在完成浅水水下控制模块方案评审后,进入到了实质加工制造阶段。在急难险重面前,青年突击队队长韩云峰主动请缨,驻扎一线现场两个多月,与联合单位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期间,为了保证项目工期不掉队,他坚持带病工作每天都通过日报详细记录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严格把控每一个关键节点,成功实现了相关重要设计,并顺利通过各项测试。
2021年8月,浅水水下控制模块交付之后,在进行到浅水水下控制模块与水下采油树温压变送器的通信测试时,意外出现了信号不稳定的现象。
面对难题,青年突击队水下仪控工程师魏娟赶到现场。经过反复讨论推敲,魏娟和攻坚小组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温压变送器数据传输速率。可由于温压变送器采购自外方,将其寄回国外调整参数后再供货,势必将严重影响项目工期,工作一时间陷入停滞。
魏娟与攻坚小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一连几个周末都扑身在现场测试车间,通过多轮次程序调试与数十组长时间稳定性测试,成功实现了温压变送器的稳定通信,为示范应用工期抢回了宝贵时间。
誓做“主人翁”,打造锐意进取新风貌
2022年11月18日,经过逾3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台套浅水水下控制模块在锦州31-1气田圆满完成工程示范,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国产化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原始突破。
在阶段性成果面前,青年突击队深知与国外相比,我们仍在技术水平上有显著差距。
于是,青年突击队着手开展水下控制模块关键零部件自主攻关。来自不同专业的4名青年队员牵头开展5类关键零部件产品研制,攻克10余项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产品研制并通过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测试认证,助力海洋油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图片
青年突击队成员在水下控制系统集成测试现场。受访者供图
2023年12月,由青年突击队成功研制的关键零部件,在交付工程项目组并完成装配后,进入到了系统功能集成测试的关键阶段。
青年突击队无惧现场零下十几度的大雪低温天气,与工程项目组共同开展功能调试。当现场集成测试出现问题时,青年突击队员爬上早已被大雪覆盖的现场设备,检查线路有没有接好、密封有没有松动,并认真分析低温是否对设备性能产生影响。
经过多方努力,现场集成测试工作如期完成,为下一步开展海上安装调试、进而实现示范应用创造了积极条件。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