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科幻立方》:科幻与传统文学的交融

图片
《科幻立方》:
科幻与传统文学的交融
1.
2023年是科幻大热的一年,剧版《三体》、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上映,10月份“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令科幻文学备受瞩目。在《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等领域均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科幻文学的展示平台越来越多,各类科幻奖项、科幻IP及相关科幻公司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作为重要的科幻文学杂志之一,《科幻立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中,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我们也感到正站在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上,需与时俱进、优化升级。
去年年底,我们通过官方平台预告,要对杂志的内容做一次大的优化升级。在筹备了近4个月后,新刊终于在年前与读者见面。新刊一出版,我们即向多位作家和出版同仁寄送了样刊,并在春节期间收到他们的宝贵反馈。其中大部分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有很多真诚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编辑工作而言非常宝贵,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距离2024年第1期《科幻立方》的出版,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科幻立方》上科幻与传统文学的交融获得了诸多关注。作品《消逝的真相》《温泉旅店》被《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关注并选载;我们的官方媒体账号也收到了读者的留言,表示“很受启发”。
回顾2024年第1期的编辑出版过程,思绪万千。去年,在我的编辑工作中,经历了两次对我影响重大的事件,一件是9月的“第20届百花文学奖”,另一件是10月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沿此两条线,或可讲述一二。
两年一届的“百花文学奖”,名家云集,是我工作所在单位的重要工作,所有编辑都有机会参与并负责一些文化活动,这也是我们年轻编辑近距离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学习机会。在去年的颁奖活动中,我参与了“见证文学的力量——第20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特别节目”直播的幕后活动。作为科幻文学编辑,关注更多的自然是科幻方面的作家和作品。在这次活动上,产生了“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并成为引领文学创作的新力量,这是《科幻立方》近年来取得的初步成绩之一。除此之外,“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蒋一谈老师的作品《浮空》也让人印象深刻。东方的禅之心与机器人之“芯”的结合,加上充满哲思和诗性的语言,在科幻文学中独树一帜。我趁机采访了蒋老师对于科幻文学的创作心得,他谦虚地表示“科幻文学创作,让我体会到自由的好奇心的珍贵”,同时,他也提出了对于编辑的“灵魂拷问”:《科幻立方》未来要刊发什么样的作品?而这,正是百花社领导和编辑团队一直在探索的。
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一次次的杂志发展规划会议,都推动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相信这些努力,也将在杂志当中得以显现。作为中国文学出版重镇百花文艺出版社旗下的八大期刊之一,这本杂志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百花社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百花社领导和编辑元老们对于文学的判断指引。也是基于此,一个成立短短7年的杂志才有了一个相对高的起点。百花社在科幻文学板块以《科幻立方》和“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为依托,已经形成了科幻文学期刊和图书出版相结合的出版结构,而今的《科幻立方》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融合了期刊、图书出版和文学奖项的综合性的类型文学出版体系。对于杂志的优化升级,社长薛印胜提出,优化升级并不是简单的栏目更新,而是立足于当前科幻文学发展本身,明确自身定位和风格,对科幻文学的传播媒介和多媒体转化做进一步探索;总编辑汪惠仁把杂志的使命归纳为“孵化、培育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彰显科幻动能与人文沉思的交互影响”,并强调坚持文学的主体性;副总编和本刊执行主编徐福伟也做出了“科幻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传统小说与科幻小说在双向奔赴中,互相更新着叙事经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势铸就新时代小说创作丰富与繁杂的有效统一”的判断和指导。
2.
作为原创文学期刊,科幻小说是《科幻立方》的主体。科幻文学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展现出多重维度上的创作空间,比如,其浩大的宇宙时空观、雄奇瑰丽的想象、跳出人类的叙事主体、多种叙事方式的结合等。在小说的选择上,我们积极探索科幻文学的“多元宇宙”,从最初的“科幻现实主义”逐渐扩大,对作品题材更加开放、包容,既有传统小说家的创作,也有科幻作家的重要作品,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不仅兼顾读者的不同“口味”,也为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作家的创作提供借鉴,让写作者看到在同一类题材上,文学创作的多重可能。同时,也刊发一些高校青年学子的优秀作品,以发掘未来科幻创作新生力。
我们在第1期刊登了王威廉的新作《一个写作表演者的最后爱情》,故事写的是一位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表演写作”工作者的爱情日常,在创作上延续了作者一贯细腻的心理描写,从细微之处洞察未来人类在情感消亡之际,内心残存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求。2021年,王威廉出版了科幻短篇小说集《野未来》,引发传统小说和科幻小说界的关注。其科幻小说并未着眼于宏大的科幻叙事,而是于微小人物的日常细节处着笔,反思未来城市的人类在科技“侵占”下陷入的精神和情感困境。这篇作品也展现出了传统小说家在创作上的成熟,正如他自己所说,“创意可大可小,最终考验的是站在高处腾空而起的能力”。
在向王老师约稿时,我了解到他还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一职,我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作现状。回想我在日常查阅投稿邮箱时,常发现投稿者大多是高校学生。他们充满创作热情,有很多颇具创意的点子,然而大部分作品质量并不过关,有些作品甚至没有写作方向,信马由缰,我由此请教了王老师。在与他的交谈中,我萌生了开设“创意写作”专栏的初步想法。他表示,科幻文学本身就是“创意写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帮助作家成长的途径。徐福伟主编也非常认同开设专栏的想法,并对栏目做了整体规划,特别邀请王威廉担任主持。
图片
“创意写作”专栏面向高校青年学子开设,每期推出一到两位学子的科幻小说并予以点评。第1期,王老师推荐了两篇科幻小说——段子期的《温泉旅店》和赵禹然的《基地没有敲门声》。北师大在读学生段子期的这篇作品不负众望,刊发后便被《长江文艺·好小说》《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选载。《基地没有敲门声》是赵禹然的处女作,书写的是最后一个人类的故事。作为初涉文坛的大学生,其创作还稍显稚嫩,审稿会后,我将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告知她,她做了认真细致的修改,进步明显。这篇故事篇幅短小,亮点在于其灵动的想象,正如王老师提到的“很多时候一个与众不同的科幻场景,甚至都能撑起一篇小说来”。1月22日,“中文创意写作”在众人呼吁下,被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正式进驻高校的文学课堂,“创意写作”专栏恰逢其时,希望这个栏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创意,什么是科幻。
作家贾煜是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的获奖者,其地质科幻小说也展现出她在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独特性。作为女性科幻文学作家,贾煜的作品理性克制,场景的宏大叙事和主题隐忍含蓄的表达均展现了其成熟的写作功底。在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前,我就对其创作有所关注。在10月18日的“传统文学作家如何开启科幻小说创作”讲座中,更被她严谨的创作态度所感染。于是,我会后与她简单聊了几句科幻创作,并再次发出约稿邀请。19日晚上,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公布,贾煜获“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少儿科幻短篇奖”。从成都回天津半个月后,我收到了她的地质科幻新作《消逝的真相》。这篇故事从一场空难调查现场切入,一种来自火星奇异微生物“铈族菌”不经意间改变了人类太空矿业的格局,进而引出了一段跨越星球的爱情纠葛和蓄谋已久的商业暗杀。作品呈现了火星“生物采矿”的宏大图景,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自省。杂志下印厂之后,我收到了贾煜分享的一条新闻信息——河南一稀土矿中发现新矿物倪培石,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的铈元素含量最多的硅酸盐矿物,在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这与作品中的“铈族菌”的属性极其相似,科幻作家的预言家身份再次被验证。作品刊发后,被《中篇小说选刊》第2期在封二重点推荐。
3.
当AI遇到东方超级英雄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从2024年第1期开始,《科幻立方》携手作家赖继及其团队尝试影视IP、 AI与科幻文本的碰撞,共同开启从文字到影视的跨界之旅。
该系列作品和专栏的策划,源于去年秋天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行。在赴成都之前,我拜读了作家赖继的两篇来稿,对这位写出迥异风格作品的作家充满好奇,并对他其中一篇科幻悬疑作品的故事情节和逻辑做了反复推理,试图找出其“漏洞”而未果。在成都有幸与他结识,听了他对“新英雄宇宙”的畅想,再次被他作品中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所打动。“英雄”题材的科幻文本及影视作品非常多,西方经典的超级英雄形象被大众所熟知,此类故事很难出新。赖继的“新英雄宇宙”系列科幻小说以曲折紧凑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成功塑造了一个东方语境下的平民超级英雄群体,其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和对未来社会问题深邃的思考令人动容。故事中,灾害预警局的训鹱师韩小山、未来特工局的探员武烈、IT造梦结界师唐安等人物角色,都彰显了东方人深刻、内敛、顽强的品质与家国情怀。
为了给读者呈现文字与视觉的双重盛宴,我们做了多次探讨,最终选择尝试将AI与科幻文本相融合。赖继老师邀请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影视效果奖获奖导演郑文政为作品创作视效图和视频短片。郑导为第一篇故事《训鹱师》创作的视效场景、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图共计40多幅,并制作了视频短片。由于版面有限且要展现故事主线,我们最终选择了4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刊登。经多方努力,终于实现了对东方科幻新英雄的第一次“文本+视觉”的呈现。作为东方超级英雄题材的尝试,《训鹱师》独特的科幻设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角色塑造吸引了影视界导演、编剧和出版人的目光,杨磊、张勇、刘江江、刘开珞、叶俊策、徐晓亮、傅鹏等纷纷下场推荐。我们希望此种尝试,能为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化提供更多优秀的科幻小说文本。
同样是在这场科幻大会上,学者程林、黄鸣奋等人的“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机器人叙事”讲座也令我印象深刻。“机器人”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人机关系被普遍探讨,甚至时常引发大众担忧。在众多作品中,青年作家梁宝星另辟蹊径,他以机器人为第一视角,打造了一整个机器人的“乌托邦”。当机器人作为独立的文明主体出现时,以它们的思维系统来观察人类生活,会有何不同?新刊中我们选取了其《在卡维雅蒂》等7篇超短篇。“卡维雅蒂”是机器人的坟墓,作者通过一系列碎片式寓言故事和充满人文关怀笔调探讨死亡和无意义,折射出对未来科技世界的担忧。
这场讲座以及和学者程林的沟通,打开了我对专栏策划的新思路。在这次大会上,我看到很多学者已经深入科幻细小的分支领域和跨学科研究,除了类似上述“机器人的叙事”专题,还有少数民族科幻、科幻图书收藏、跨媒介共创、高校创作力量、科幻博物馆、科幻游戏等,都值得深入挖掘。《科幻立方》“特别企划”专栏曾对科幻电影、科幻文学史等做过系统梳理,然而今天,科幻迷尤其是资深科幻迷,已经不满足于对科幻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关心中国科幻的未来,有些人开始尝试科幻写作,有些人从事了相关工作。未来的《科幻立方》也将融入这一潮流,更加注重科幻文学的前沿问题和学术对话,以期与读者共同成长。
4.
封二为文学期刊的重要部分,为了发挥这一版面的作用,编辑部策划了“作家相对论”专栏,并邀请资深科幻作家星河作为主持加盟。我们希望这一栏目可以加深科幻作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展现青年作家风采;同时,读者也可通过专家对作品的点评,感受科幻文学写作的脉搏。青年作家贾煜在第1期亮相;第2期,我们将推出令星河老师拍案叫绝的硬核科幻作品——吴清缘的《墓碑》。
在接下来的几期中,我们会刊发传统小说作家蒋一谈、王海雪、阿尼苏和科幻小说作家宝树、吴清缘、徐彦利等人的作品,继续推进传统小说与科幻小说的交流融合。同时,也会继续吸纳优秀的幻想类题材和青少年科幻小说,期待他们以瑰丽的想象和扎实硬核的科幻“烧脑”作品给读者带来思维的冲击。
为提升阅读体验,我们在封面和版面设计上也做了改进。除了字体、字距、页眉页脚等细节的微调,在封面设计上,我们更加注重“未来视界”与“人文情怀”的关联互动。第1期的封面将“太空”元素及本期小说中探讨较多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相结合,突出人类在太空探索和科技发展中向内的情感关照。经过美编与编辑的不断磨合,“太空玫瑰”得以诞生。
图片
探索宇宙本源、思考人类命运、延续璀璨文明是科幻文学的永恒主题。《科幻立方》作为一个独特的科幻文学平台,我相信它有着巨大的潜力,能成为激发读者和作家无尽想象和创造力的“天文望远镜”。
借用汪惠仁总编辑在谈及“中国的文学叙事的历史感和大局观”时的一段话作为这篇编辑札记的结尾,与君共勉:“当我们得知一些天体的光,风尘仆仆地赶了百万年的路,才抵达我们的眼前时,我们的感动里其实就是有着历史感与大局观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与‘大局’是不断生成的,而我们为这种‘生成’,又贡献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