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她影论坛共话电影重塑,《保你平安》编剧苏飙:我们没太大必要拍西方人感兴趣的作品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一句话,比如说‘屁股决定脑袋’……直到现在我开始慢慢理解了,因为我关注事物的角度变化了。我以前关心的是,同档期我的竞争对手是谁;我现在关心的是,这个档期的大盘到底有多少。”谈到电影行业的重塑,刚在今年年初新任万达电影董事长兼总裁的知名制片人陈祉希说完这番话,观众席上立刻传来一阵笑声。
6月14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电影论坛活动,由女性论坛“她影时代——拥抱与重塑”拉开首日序幕。作为“年度女性电影人”,陈祉希在阐述其对电影市场的观察时提到,现在的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和表演,过去用堆砌明星阵容以吸引观众的方法不奏效了。
而当身份升级为一家影业的掌舵者后,她更注意到,中国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所有年龄段中,只有29岁以上的观众群体数量是呈上升趋势,国内电影已经彻底进入“节假档”。除了思考如何产出更优质的作品外,如何打造出一个独属于电影的文化场景,而非将电影院视作大型商业中心的附属品,是她对这个问题作出的解答。
在剧目内容创作上,本次论坛唯一的男嘉宾,电影《保你平安》《热烈》的编剧苏彪,还提到近来大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强调中国青年导演、编剧应多拍中国故事。
“阿勒泰就在那里,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去?我们没有太大必要把我们认为西方人感兴趣的东西拍给他们看。”这句话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屁股决定脑袋’…”
陈祉希演员出身,转做制片人后,她挖掘出了徐峥、陈思诚、大鹏贾玲等一批同样从演员转换赛道的导演们。参与投资制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唐人街探案》《你好,李焕英》等爆款影片,也让她获得了“百亿制片人”的名号。
作为当今国内影坛大名鼎鼎的“操盘手”,陈祉希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起,让她一战成名的《泰囧》和与徐峥的渊源。
2010年,当时还叫“陈曦”的陈祉希,最后一部作品与徐峥合作了《李卫当官3:大内低手》,拍摄期间一句玩笑话,预示了两人未来角色的巨大转变。“我说‘我觉得你能做导演’,他打趣说‘你成天张罗,能做制片人’”,陈祉希回忆道。
两年后《泰囧》横空出世,开启中国电影十亿票房时代,自认演戏能力不足、找到新赛道的陈祉希自此改了名,专门转做制片人。
图片
《泰囧》剧照
在徐峥之后,陈祉希似乎特别“偏爱”在演员里寻找导演苗子。在她看来,抛开关于影像的解读、导演对于主题的表达,单从商业性和娱乐性来讲,观众看电影看中的是故事和表演,因此演员出身的导演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甚至比编剧转型还有优势。她认为,这些人既具有筛选优秀剧本的能力,同时能够将所有参演人员的表演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电影里面用了非常多的明星,但观众会觉得电影演得支离破碎、乱七八糟的,以前我们也有拼盘电影,后来其实慢慢发现,观众不喜欢明星堆砌的电影和拼盘电影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故事和表演放在最前面(最重要的位置)。”她补充道。
今年1月底,陈祉希正式接手万达电影“一把手”。身份的转换,也让她对于电影行业的“重塑”,在优秀项目产出之余,有了更多关乎产业布局方面的思考,从专注于一个项目,到开始关注全年的优秀项目产出。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一句话,那个时候他们说‘屁股决定脑袋’。然后我说为什么?为什么要决定脑袋?我不是应该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直到我坐在了今天这样一个位置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的需要转变和重塑,因为你关注事物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了。”她还说:“我那天特别好笑地跟我们的团队开玩笑说,以前我只关心这个档期我自己的电影能卖多少钱,我的竞对是谁,他们会卖多少票房。但是现在,我更关注大盘到底能够到什么程度,我们整个产业能到什么程度。”
陈祉希还提到,她一直非常关注有关电影市场的各项统计数据。按她的话来说,疫情前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一直在走上坡路,但现在的数据显示,24岁以下电影观众的数量在下降,24岁至29岁的观众群体持平,29岁至42岁的观众数量是上涨的。
“为什么现在大家经常感觉电影进入了节假档,平日档期的电影大盘是拉不起来的?这是因为在过去被培养出观影习惯的主力观影人群,现在正在工作、家庭最繁忙的时间节点上,他们只能在节假日才有时间进入影院。而当下的年轻观众们还没有走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她随即发问,“我们如何能够请他们进来(电影院)跟我们分享电影的快乐、分享观影的魅力呢?”
在过去多个电影论坛中,陈祉希一贯呼吁院线要想办法,让年轻观众不仅仅来到影院观影,更要在影院里“玩起来”。这回她也提议,“重塑”电影行业,或许可以通过打造一个独属于电影的文化场景来实现。
“以前,电影院更像是大型商业中心的附属品。接下来我们如何能够把电影场景化,打造成一个专属于电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或是时尚圣地,让更多人愿意停留在电影院里,去感受电影作品以外的,可能是电影的制作过程或是文化氛围。”她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想象。
陈祉希认为,这也有助于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有序循环,“只有大家喜爱电影,愿意看电影,导演才有机会源源不断地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主题,拍出他们想象中想呈现给观众的电影。”
“我永远不知道什么作品能取悦市场,我只能说我喜欢拍什么”
说到导演的自我表达,陈祉希直言,虽然她喜欢与新导演合作,但在挑选导演上并不是毫无门槛,她看重一名导演是否有着坚定的自我表达,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
她补充称,“它不一定要很多人都能与之共情,但一定是一个笃定的表达,且这个表达是有价值的时候,我就会非常希望跟这个导演合作。”
陈祉希说,这也正是她非常愿意为滕丛丛这样的创作者提供支持的原因,滕丛丛内心有明确而坚定的表达,“我一直认为电影市场的题材应该百花齐放,每个创作者都有充分的表达欲,能坚定地表达自己。”
图片
王子文、滕丛丛(中)、陈祉希
2019年,滕丛丛曾以自编自导处女作《送我上青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今年5月初,她再以改编自同名散文集的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一展新疆牧区风土人情之美,治愈了无数观众。目前这部作品在22万人打分下,以8.9分暂列2024年国产剧豆瓣评分冠军。
早前接受访问时,滕丛丛曾透露,她一开始本打算拍成一部电影,但文艺片在当下低迷的市场更不受待见,被视作“赔钱货”,于是最终改为了剧集形式。
在当天的她影论坛上,她再次坦言,拍摄《我的阿勒泰》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被认为能够带来收益,“《阿勒泰》现在还挺成功的,我觉得那就更证明,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条会有好结果的路。”
在坚持自我表达上,滕丛丛的回答和她的作品风格一样,主打一个温柔细腻又不乏直截了当。她坚持,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总有适合的发展道路。她说:“如果我们去迎合市场,每天猜市场上的人喜欢什么,可能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取悦别人。我只能发自内心地说我喜欢什么,拍我喜欢的作品。我觉得斯皮尔伯格也肯定不会想说‘我要取悦最多的观众’,而是他喜欢的东西恰恰可以和很大基数的观众接轨。这个过程也是我寻找自身风格,去(测试)能够拥抱多少观众的一条路。”
“如果观众少,我就拍点投资小的,不要让投资人们赔太多钱。如果说我能够和更多的观众接轨,那我们就制作得更漂亮点,(向投资人)要更多的钱。”滕丛丛的耿直,让现场笑声不断。“我们做《阿勒泰》的时候,没想到它的反响能那么好,可以跟这么多的观众接轨,所以我也有一个重新认识我自己的过程。”
图片
相比起论坛的关键词“重塑”,滕丛丛认为,“探索”一词更适合自己。
“我不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在阿勒泰采风时,我会遇到一些人,她们也有生活的不如意,但她们在面对许多艰难时有自己消解的方式。这是我的职业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在见到很大的世界以后,自己那点小小的矫情也就无关紧要了。”
滕丛丛说,剧中表现的很多女性特有的观察视角和生活智慧,都来自于她身边观察到的这些熠熠生辉的女性,这造就了《我的阿勒泰》那副野生的、自然勃发的女性群像。
图片
以小见大,将视线投向偏远宁静又似乎代表着永恒的阿勒泰,滕丛丛早前曾谈到,广袤的中国土地上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发生,有非常多精彩的题材可以开发,这是“创作者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她认为,创作者的思想、灵魂或者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应该要比观众更远一些。
这一点和同来参加论坛的编剧、导演苏彪不谋而合。作为这场女性论坛唯一的男性嘉宾,他的出现并不突兀。被戏称为“大鹏背后的男人”,苏彪曾参与《保你平安》等影片的编剧工作,讲述了一个为已逝女子洗清网络“黄谣”的故事。
“阿勒泰就在那里,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去?”苏彪认为,无论是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方式,甚至是拍摄、剪辑方法,当下的中国电影很大程度上仍是在西方体系下的学习产物,青年导演和编剧还是应该多拍中国故事,走到生活中去,“作为一个中国创作者,讲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勇气是非常可喜的,非常勇敢的。我们没有太多必要把我们认为西方人感兴趣的东西拍给他们看。”
回到女性议题上,苏飙说,亚洲的女性有其特有的姿态,中国的女性、世界女性亦是如此,他希望未来能做出更中国的、更当下的、更关乎自身的,亦是更能戳中民族基因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关于人类的共同性,而是(单单讨论)我们是谁,以及这是不是我们。”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