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后 那些转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机会 找到热爱和勇气

当高考落下帷幕,填报志愿变成年轻的学生们要面临的另一个考验,选择读什么专业经常让很多人踌躇不定。在选择完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人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初的选择,有的人发现所选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他们于是选择在进入大学之后换一个专业。
对于他们来说,高校日渐宽松的转专业政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召开了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各大高校对在转专业方面的政策灵活度更高,更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育专家表示,高校放低转专业门槛,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通过转专业找到热爱
目前在北京某高校中文系读研的胡薇(化名),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转专业。“我是浙江新高考的第一届考生,从这一届开始,每个考生都可以填报80个平行志愿,刚开始大家都对这样的志愿填报规则不太了解,生怕滑档。”
为了最大化利用分数,去更好的学校,胡薇的母亲甚至花高价请了填报志愿的专家为她填报。最终胡薇被一所师范学校的文化管理专业录取。
入学之前,胡薇对这个专业完全不了解。开学几个月后,她才发现这个专业是学校新设的,学科建制也不是很完善。“有时候感觉在这个专业学不到什么东西,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于是,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她就开始为转专业做着准备。在初高中时,她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学校又是师范院校,所以一番考量之后,她决定转到汉语言师范专业。“整个过程里,别的同学在玩的时候,我都是在图书馆补习,并且愈发坚定了转专业的想法。”
大一下学期,胡薇终于通过了汉语言师范的专业课笔试和面试,并在大二正式转入汉语言师范班。据她回忆,当时想要往这个专业转的人特别多,最后学院综合笔试、面试成绩,录取了五十几个人,并为他们新开设了一个班。转入新专业之后,她依然没有放松,大二、大三两年,穿梭于不同年级的课堂,补全所缺少的课程学分。“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很值得。”
如今,胡薇在中文系继续深造,回想当初转专业的过程,她觉得不后悔但也有一点遗憾。“不管是最初的志愿填报还是转入专业的选择,我都太局限于当时的生活环境,亲人朋友的期待让我觉得自己只适合文科,以后也只能干那几个专业,但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我会选择计算机等更有挑战性的学科。”
同样选择转专业的孙乐(化名)大二结束的时候从影视编导专业转到了新闻学。对于转专业的原因,她说,一方面是个人兴趣原因,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影视方面兴趣不是很高,另一个原因就是考虑就业问题,她觉得新专业是大热专业,就业要比影视编导好很多。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她提交了转专业申请。孙乐说,对于转专业,学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方案,要在学校规定的最长有效修业年限内,完成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
转入新专业以后,对于之前没学过的课程,她通过自学或者听别的年级的课补上,然后还要跟着转入的班级学新的课程,“压力真的很大,在新专业我的基础比别的同学薄弱,需要补很多知识,所以要自己努力去学,不然很容易听不懂课程。”事后回想,对于转专业的过程她觉得自己“一直非常的忙,压力好大。”
对于转专业,孙乐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高考失利或是成绩不够又或者是家里的影响,导致对之前的专业不满意,“转专业算是高考之后多给了学生一个选择机会。”
孙乐说,外界可能有误区,觉得转专业每个人想转就能转,至少她所在的学校不行,这方面有专门的要求,她需要在前两年非常用功 ,在班里排名前几才有可能获得一个转专业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不后悔。”
文理互转弥补遗憾 转专业带来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
在转专业时,考虑到之后的学习,学生们一般会选择差距不是特别大的专业,但也有一些人的选择跨度非常大——跨越文理科。
今年三月份刚通过转专业考试的梁彤(化名)说,转专业弥补了她文理分科以及填报志愿时的遗憾。如今回过头来看,梁彤认为,许多学生和她一样,在志愿填报时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喜好,或者并没有适应原专业的学习节奏。
从高中选择理科到大学填报专业,梁彤一直遵从父母的意见。“高中的时候我没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但其实自己不太擅长理科。”因为选了不喜欢的理科,高考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父母和我心情都很沮丧,只希望能尽可能地去好一点的学校,所以选择了分数线较低的专业。”
梁彤被录取后,她才发现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不好,她对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虽然还没想好要转去哪里,但入学时,她就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对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来说,转专业并不容易,学校对转专业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在第一学期考入原专业的前20%—30%,才能拥有申请转专业的机会。每个转入专业也因学院要求,设置不同的转入门槛。
梁彤说,考虑到就业以及转入专业与原专业的相关性,她原本想选会计专业,但成绩排名没有达到要求。于是她遵从了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中文系。“虽然从高中开始学理,但我一直非常喜欢文学。”
梁彤说,决定转专业后她几乎天天往图书馆跑,自学了中文系一学期的主要课程内容,最终顺利通过了面试,“图书馆背书的日子苦不堪言,但如果是文学,我愿意。”转专业成功后,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这句话。
现在她已经在新专业上了两个月的课,中文系的学习让她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我也和父母认真沟通了,他们了解到就算我选择理科的专业,毕业之后也想从事教师或文秘等文科专业,于是也非常支持我转专业。”
今年大二的刘筱(化名)与梁彤一样都是工商管理专业,不同的是,她想转入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这个专业与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完全不同,所以她选择了降级转入。
“学习理工科专业一直是我的理想,录取到工商属于是意外,但刚入学时,我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意外。” 但是,尽管她付出了很多时间去认真学习,却还是学不好原专业,感觉非常挫败。
在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心绪以后,刘筱发现,因为她不喜欢这个专业,不管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成绩,于是她决定抓住转专业的机会,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化学专业。
“虽然有人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但这就是我现在想学习的,我希望能付出一切努力去提升自己,打破那些不可能,探究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这个领域,如果不适合,我也不会后悔自己付出的努力。” 刘筱说,这次转专业的经历,给了她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让她能以更坚定的心态面对之后的人生挑战。
高校放低转专业门槛 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转专业的背后,是日渐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早在2018年,教育部便曾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当时明确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图片
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新闻发布会,上海交大表示,进一步升级优化本科生转专业政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探索让更多同学充分享有更多机会,全面激发自身潜力,开启学术旅行新篇章。自202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考量,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校本部和医学院也可以互转。
除转专业外,学校还进一步打开专业限制,通过多渠道充分满足学生的学科修读需求。
5月30日,武汉大学召开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针对转专业一事,武汉大学表示,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明确了“学院内转专业无限制,同一学部内尽量满足,不同学部间适度满足”的原则。一是院内专业自由选,二是转出学院不受限制。
图片
据《长江日报》消息,在5月20日的华中科技大学高招新闻发布会上,华科大本科生院副院长、招办主任周智皎介绍,本科生入校后共享有四次申请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进校即可申请参加选拔进入部分实验班学习;第二次是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第三次是在大二学年时,可在学科大类内部申请重新选择专业;第四次是在大三学年时,可申请在院内学科类内部重新选择专业。今年具体重新选择专业政策以学校正式通知为准。关于转专业政策,华中科技大学构建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专业的个性化育人体系,施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转专业政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和专业志趣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学习。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转专业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每年都有约1000人成功转专业。
6月11日,复旦大学召开2024年招生培养政策发布会,针对转专业政策,复旦大学表示,除个别专业外,所有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接收计划数大于申请学生总数,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除特别说明限制转专业外,复旦学子可在进校后第一年或者第二年根据相关规定申请转专业。特别的是,2022年起,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间转专业通道已双向打通。
而除了上述高校,已经有越来越多高校考虑到了大学生当初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愿意给予学生们转专业的机会,重新给学生们提供选择的机会。
专家: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大学、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有的学生进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对当初选择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他可能也学不好这个专业,那他就有要去换专业的需求。基于此,大学提出转专业的政策,这显然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对学生说,转专业不是说一定能成功。事实上,根据大学的转专业政策,即便没有转专业门槛,但要转专业成功,也需要学生进大学后努力学习,在转专业考试中表现优秀才能被录取。
熊丙奇建议,学生填报志愿时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能力出发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进入到大学之后,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专业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学生们去认知自我,他们的兴趣、能力是什么,申请转入的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要求,然后需要学生做什么样的准备。学生进大学之后要做好适合自己的规划,而不是盲目去进行选择。
也有人担心,降低转专业门槛会出现热门专业扎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对此,熊丙奇认为,虽然现在大学降低转专业门槛,有些实行“零门槛”、“自由转”,但并不是学生想转就能转成功。转出没有限制,但申请转入专业能不能接受是另一回事。通常,转入有名额限制,且要进行相应的转专业考试,转入专业会根据名额要求、考试成绩进行录取。
熊丙奇认为,大学每个专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被学生认为“热门”的专业。因此,在降低转专业门槛后,大学还应该做好三件事。一是要重视对学生的大学学业生涯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专业,以及认识自己。
不少大学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并不了解大学和专业,有的甚至是父母帮选。给学生提供换专业机会,可以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前提是他们要了解自己,了解大学专业,不再是盲目追逐“热门”。大学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二是大学要重视所有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校专业设置。近年来,之所以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关注大学的冷热门专业,是担心冷门专业教育质量低、就业前景不好。要转变考生、家长对大学专业的这一认知,要求大学办好所有专业。
三是要进行真正意义的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国内名校近年来都在推进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这是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被一些考生、家长理解为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捆绑”在一起由学生填志愿,进大学后还可能被分流到“冷门”专业。真正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要重在培养,而不是变为招生的手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实习生 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