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华: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中点“绿”成“金”

本报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实现社会责任、社会治理与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中国目前拥有2800多个县域经济体,在20字方针引领下,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正在蓬勃涌现。
6月13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商学院》、中经传媒智库主办的“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秦少华作了题为《点“绿”成“金” 释放生态红利——绿色发展与生态平衡的上犹实践》的主题演讲。秦少华说:“未来,上犹县将按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和路径,加快‘两山’理论实践的改革攻坚和创新步伐,实现‘空气’变‘人气’,‘产品’变‘商品’,‘资产’变‘资本’。”
立足生态优势
秦少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派到江西赣州上犹挂职的帮扶干部。他说:“上犹县作为曾经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5年开始,根据党中央的定点帮扶工作安排,开始对上犹县进行帮扶工作。而在定点帮扶工作中,实现生态平衡成为工作的重要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此,秦少华认为,上犹县作为一个生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有三方面的着力点:第一,引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第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第三,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秦少华说:“最终,要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将上犹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
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在整个赣州20个县区市来说,属于三类县,也就是体量较小的县,人口33万人。“不过,上犹县保有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最好的生态功能区,素有‘旅游之乡’‘水电之乡’‘茶叶之乡’和‘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共和国第一座坝内厂房式水电站建在上犹县,也是国家‘一五’计划投产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毛主席送给我们的一个‘小太阳’。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上犹县先后获评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江西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示范基地’,也是‘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谈到上犹县取得的发展成就,秦少华介绍说。
在秦少华看来,上犹县的生态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尤其上犹的水质,上犹江是整个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上犹县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国家湿地公园,1到5级标准的旅游资源162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有2个,4A级的乡村旅游点有4个。”
上犹县优质的生态资源也造就了不少高品质的文旅项目。秦少华说:“抖音上有一个很火的网红打卡地,叫上犹草山筑峰顶。此外,上犹县还有五指峰漂流,因为它的水质是国家一类水质,俗称矿泉水漂流。在赛事经济方面,上犹县还举办了国家级和国际汽车拉力赛,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上犹县还拥有国内县域级最大标准的垂钓基地,承办‘中聚杯’等多个国家级赛事。除了生态资源优势外,上犹还是阳明文化圣地,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王阳明曾在上犹安营扎寨、练兵剿匪。”
秦少华认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需要理念支持,又需要具体实践。“上犹县有个总体的发展理念,我们首先立足县里的生态资源和禀赋优势,继而将上犹丰富的生态要素调动和激活起来,不断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具体通道,建立相关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同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升级,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最终要将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本,资本变成财富,实现共同富裕。”
打造生态产品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江西考察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上犹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围绕江西省委关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生态优先、融湾发展、开放创新、担当实干”的16字方针,同时明确了聚焦打造“三大产业集聚区,一个样板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量,全县85%和49%的国土面积分别划定为生态保护空间和生态红线,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对于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
秦少华说:“目前,我们立足三个产业布局,一是玻纤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二是森林康养民宿产业集聚区。三是户外运动赛事产业集聚区。同时,因为赣州市和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上犹县按照省市的具体部署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度假后花园。”
除了明确产业布局的发展方向,上犹县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十四五”以来,上犹县投入了将近20亿元的资金用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构筑五道生态屏障,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供给。
作为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和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县,秦少华说:“我们从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成果应用几个方面建立了一体化机制。一是聚焦落地,要做到可度量。上犹县建立了GEP数字化管理平台,涵盖3大类17项49个细分指标的基础数据核算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2022年全县GEP核算总量是594.78亿元,是GDP的4倍。二是聚焦可交易,就是要实现从资产到资本的发展过程。全面开展生态产品普查,在江西省率先编制《优质生态产品的目录清单》,确定首批1级生态产品10个,2级生态产品12个,3级生态产品4个,积极创建生态产品综合服务交易平台。三是聚焦可抵押。眼下,绿色金融正是大力发展之际,从县域探索和实践来说,我们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县内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开展统一的确权登记,建立上犹智慧金融综合信息平台,推出公益林收益权质抵押贷等7款绿色金融产品,今年绿色信贷余额增长54.9%,目前已经打造了一批文旅高地,如网红打卡地双溪草山、五指峰鸟鸣涧等。四是聚焦可变现。乡村振兴一定要通过产业振兴来实现,如果乡村振兴只是靠输血,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我们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引进项目支持,结合上犹县各种资源,创新生态补偿的链接机制,吸纳生态产品供给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开展农企合作,实现稳定增收,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秦少华最后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5年帮扶上犹以来,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扶持发展。依托作为党和国家思想库、智囊团的优势,从县域顶层设计到发展理念,通过‘志智双扶’,全方位地进行支持。同时,通过国家级平台引进各种资源。”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帮扶下,上犹县打造了“上猷臻品”县域公共品牌。其中,上犹县的优质山泉水已经进入首都,在各类国内、国际会议上频频亮相,受到广泛关注。
(编辑:何莎莎 审核:朱紫云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