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南:“支持熊猫”与“牛肉龙虾制裁”,澳大利亚对华心态复杂

图片
直新闻:应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对澳大利亚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中国总理时隔7年再次访澳,你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澳大利亚,两国关系持续改善,这其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务实性,正所谓朋友聚会有好酒,对付豺狼有猎枪。
此前的特恩布尔和莫里森执政时期,澳大利亚表现出相当不友好的对华“鹰派”姿态,部分澳大利亚政客还采用贸易手段打压中国企业,这也一度破坏了两国的经贸关系。自2020年起,中国对产自澳大利亚的牛肉、龙虾、大麦、煤炭、木材和葡萄酒等产品采取了多层次的惩罚性贸易反制措施。根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统计,中方的反制措施给澳大利亚带来了约130亿美元的年损失,查阅世贸组织的数据,130亿美元差不多是2020年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5%。
意识形态毕竟不能当饭吃,2022年澳大利亚人用脚投票,更为温和的阿尔巴尼斯上台。和他的前两任相比,澳大利亚的新总理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智,也对恢复中澳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上任当年,2022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阿尔巴尼斯在巴厘岛G20峰会期间实现6年来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次年11月,阿尔巴尼斯访问中国,并与习近平主席再次会面。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阿尔巴尼斯上台后与中方的积极接触,表示双方“走上了改善发展关系的正确道路”。
外界注意到,自2022年以来,中方先是终止了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反倾销关税;然后在2023年取消了对于大麦、煤炭、木材的贸易限制措施;就在上个月,2024年5月,中方还取消了对部分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商的禁令。此次国务院总理李强到访澳大利亚前,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My government is pro-panda”,也就是“本届政府支持熊猫”。英国《经济学人》在6月13日的一篇文章中就表示,这样的表态在特恩布尔和莫里森时代是难以想象的,阿尔巴尼斯上台后,如今的中澳关系已经大为不同。《经济学人》继而写道,时隔7年中国总理再次访澳,或许将热切地表明,即使澳大利亚是美国的盟友,中澳也有信心建立友好关系。
图片
直新闻:你如何前瞻中澳关系未来进一步的走向?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务实性”这三个字。这不只是说我们要务实地通过“够硬的手腕”来形塑澳大利亚的国家选择,通过让澳大利亚切身感受到“吃肉香、挨打疼”,从而鼓励当地社会作出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抉择;还在于我们要务实认识到中澳关系的本质。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6月12日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了澳大利亚民众的矛盾心态:64%的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感到“担忧”,71%认为“中国构成某种安全威胁”;但当被问到“澳大利亚是否应当建立与中国更好的关系”时,61%的澳大利亚人表示支持,62%认为“能看到中澳关系的好处”,不可谓不纠结。
此外,64%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该增加国防开支以平衡中国的安全威胁”,但当被问及如果要“以削减其他领域的政府开支来增加国防开支”时,仍然支持的比例就掉到了53%;同时在“澳大利亚是否应当与其他国家构建针对中国的贸易和安全集团”这个问题下,支持的比例只有43%,甚至认为“澳大利亚应当在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下采购核潜艇”的比例也不到半数,只有48%。
更有趣的是,只有35%的澳大利亚人表示“支持介入台海问题”,53%认为“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地区稳定与安全”,还有61%的比例认为“澳大利亚可以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
通过以上这些数字,我们其实可以勾勒出中澳关系的两面性。一方面,两国都有共识,都能看到中澳关系的巨大经济利益,也能看到彼此之间的安全关切,这些安全关切有些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可能也是因为中澳关系受到美国权力体系的影响而被人为塑造的,但无论如何,否定这些安全关切的存在,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澳大利亚,都是不现实的。对于李强此访,有澳大利亚媒体就将焦点纯粹放在两国的贸易恢复上,放在中国何时才会取消最后的“牛肉和龙虾制裁”,而美国《外交官》杂志就指出真正的焦点是中澳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双边关系——如何在承认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解决彼此的安全关切,又如何在不回避安全关切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双边关系往来。持续对话和互相理解只是第一步,但也是解决更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中澳之间关系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贸易往来,还可以是气候议题、教育、清洁能源和文化交流等等。无论是什么,正如阿尔巴尼斯此前表示,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健康、顺畅和建设性的关系可以让所有人受益”。美国《外交官》杂志乐观地写道,李强此访可以展现中国的平衡务实外交,甚至让中澳关系“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典范”,给世界作出榜样。
图片
澳大利亚岩龙虾
作者丨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