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于蒙,从小培育孩子爱国之志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商量着如何自己动手美化环境。“万里长城弯弯曲曲的,在山顶上,就像一条长长的龙!”“还有长江和黄河,《大中国》里唱的,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呀!”……大班孩子们一致决定:画3条大龙,黄色的黄河龙,蓝色的长江龙,棕色的长城龙,还可以画上自己,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对于中国龙,孩子们有如此真挚的情感,并非偶然。从2023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的专家们,就在福建省的10余所幼儿园中探索适合儿童、富有时代特色、能团结群众、路径多元的幼儿国防教育活动。
强心能:将爱国之情与良好品格厚植幼儿心田
强心能是幼儿阶段国防教育的重点,专家们在前期调研与论证中,就与园所进行了深入交流,力求在国防教育中培养幼儿爱国热情,树立良好品格。
“陈鹤琴先生在提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时指出两个关键要点:一是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而非‘独善其身’;二是服务国家需要从培养儿童服务精神开始,引导儿童相互帮助,从‘小我’走向‘大我’。”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丁海东认为,应持续丰富爱乡爱国的活动形式、充分关注幼儿的体验、深入挖掘在地化课程资源,让幼儿的生活成为他们爱国情感与品格发展的沃土。
创办于1952年的泉州市第一幼儿园,是新中国成立后泉州成立的第一所公办园。多年来,该园在热闹的城市中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防教育的紧密联系。在了解园所文化与课程后,专家们提出“探闽南古厝,听爱国华侨故事”“唱闽南童谣,结两岸血脉联系”两条主线。为持续开展这两项特色教育活动,该园创设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事实上,该园开展讲爱国华侨故事活动的历史有近100年了。1930年,该园的前身培友幼稚园就是由华侨捐建的。“每一代毕业生都知道这段历史,我们将海丝文化融入园所文化,教育孩子既不忘历史,又牢记时代使命,作为闽南人,不仅要懂得在家孝敬父母,更要深知出外拼搏为家乡、为祖国。”该园园长黄晓军饱含深情地说道。
健体能:以健康体魄和坚韧意志强壮幼儿筋骨
“新时代国防教育不仅要关注爱党、爱国、爱乡的情感培育,也要关注为国育才的能力素质培育。”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菁表示,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身体素质,许多国家通过童子军的活动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我们可以把学军活动更好地与幼儿健康领域的活动结合起来。
在专家们的推动下,一些园所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记者在福州市仓山区福一幼儿园的操场上,观看了幼儿在“穿越火线”游戏中的精彩表现,这一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该园将户外体育活动与军事障碍赛结合在一起的成果。
福州第一中学历来有重视体育的传统,由福州一中工会创办的福一幼儿园将国防教育与体育游戏结合在一起的思路,正是源于这样的传统。该园教师郑娟玉介绍说:“孩子们在每年的国防军训活动中都会参观军营、练习军体拳、走队列、整理内务,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试着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爸爸妈妈加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幼儿在火线中灵活穿越、亲密合作,既展现了良好的体能,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家长们也对相关活动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每年我们还会和孩子一起参加‘福一小兵请入列’‘海陆空三军运动会’等活动,这对于增强孩子的爱国情感、强健孩子的身体都大有好处。”
启智能:以科技力量与探索精神点亮幼儿智慧
国防教育与科学教育紧密结合是现代国防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林菁指出,要将科学领域与思维发展方面的相关经验充分运用于国防教育,开发更高质量的课程。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江滨幼儿园是福建省第一所集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教育信息化于一体的智慧幼儿园。该园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明确了开展国防教育的三条路径:一是教师创新理念,深挖马尾船政的在地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国防研学的场所;二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优化新时代国防教育模式,探索国防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路径;三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在国防教育中能思考、善表达。
该园积极寻求与地方高校合作,让孩子们体验探究国防科技的乐趣。“我们很愿意把科研成果和幼儿园一线教学结合起来,孩子们也很喜欢国防与科技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阳光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院长罗成立介绍说,该院通过裸眼3D技术,让孩子们走进中国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军舰与罗星塔内部,利用卡通人物带孩子们边玩边学。
在智慧教育技术支持下,该园还开展了“小小野战兵”的游戏,引导幼儿围绕“谁是大英雄”等话题展开讨论。该园教师吴晓菁认为,幼儿园开展野战游戏很常见,但对挖掘游戏中的国防教育资源还探索得比较少,“让孩子们在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这是我们获评2023年马尾区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的原因之一”。
充分激活幼儿的主体性,提供适合幼儿的环境、材料与方法,有利于将国防知识、能力与精神扎根于幼儿心中。这是福建省深入开展全民全面国防教育的一大重要方向,也是新时代幼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6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星 通讯员 郑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