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下滑、LPR降息与央行“不断警告债市风险”--理解当前的“货币逻辑”

本周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引发市场颇多关注,其中社融与M2双双下滑,叠加剪刀差加速走扩成重点。
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社融数据发布后,有不少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在理解当前“货币逻辑”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比如国泰君安在6月15日发布的研报中便提到了“如果短期内LPR不下调,那么破解这一循环的最好方式就是管控长端利率风险”、“央行购债能够缓解M2持续回落的趋势”等观点。
LPR下调仍有空间?长端利率风险如何管控?债市将迎来一波利好?有权威金融媒体对此论点专门进行了分析,表示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国债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爆发,但是“风险不小”、投资者应守护好“钱袋子”......
当前最主要的货币现象:社融与M2双双下滑+剪刀差扩大
华尔街见闻据前值计算得出,5月新增社融为2.07万亿元,延续回落趋势;5月末,M2同比增长7%,较前值7.2%小幅回落。
国泰君安表示,此次社融-M2剪刀差加速走扩的原因,与之前并不相同,具体有两方面原因:
从社融和M2的走势来看,前几次社融-M2剪刀差(如 2017年和 2020 年)走扩均是由于社融增幅高于M2,其原因在于企业直接融资活跃,而直接融资只会增加社融、不会改变M2。
本轮剪刀差则是由M2回落幅度高于社融所致,我们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主导:
1、政府信用扩张的同时私人信用收缩
2、银行为平抑私人部门去杠杆对自身的影响,主动赎回或减少非银投放
图片
关于“私人信用收缩”这一点,国泰君安认为,虽然政府发债支撑社融,但同时还需要私人信用的加码,否则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就会较弱。而现在的情况是,政府发债后,居民存款转变为财政存款(比如居民通过购买理财等方式向非银机构购债),导致货币回落而社融增加。
简单理解就是,政府发债后,资金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居民之间“来回转动”。
图片
此外,国泰君安还强调了私人信用收缩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即“银行对缩表的对冲行为导致了此次剪刀差走扩”:
提前还贷加速、手工补息治理等因素引发“存款搬家”,银行为平抑扰动,于是主动赎回或减少非银投放,体现在银行对非银债权在 4月减少2.2万亿,减少幅度显著超出季节性的0.4万亿。
银行对非银投放不计入社融,但非银存款减少意味着M2收缩,最终导致社融-M2剪刀差走扩。
图片
M2持续回落如何解决?
国泰君安表示,可以通过“稳货币”和“缓缩表”的方式来缓解M2回落,而其中“稳货币”便是前文提及的“央行购债”:
既然当前货币回落由非银和居民部门购债所致,央行买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截断这一路径,弱化非银和居民的购债力度,进而减缓 M2 回落,此为“稳货币”。
另一方面,当央行把购债作为常态化的长期货币投放工具后,站在私人部门的视角,货币宽松的想象空间打开,通胀预期回升,去杠杆进程或会减缓甚至反转为扩信用,银行对缩表的对冲压力自然也会减轻,此为“缓缩表”。
国泰君安认为,稳货币与缓缩表相辅相成,有可能形成正反馈循环:
稳货币本身就能够提升通胀预期,进而减缓私人部门的缩表速度;而当私人部门放缓去杠杆速度后,通过信用派生机制可以促使货币企稳。我们认为,央行购债或许是这一正反馈循环的触发器。
LPR下调仍有空间?长端利率风险又如何管控?
社融与M2双双下滑和如今长端利率下行也有密切的关系。
正如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提及,如今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陷入了“长债利率走低→提前还贷加速(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贷款)→银行被动缩表(只能减少贷款)”的循环中,有两个解决思路,要么短期内下调LPR,要么就是管控长端利率风险。
首先关于LPR降息,《中国证券报》援引权威人士表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说,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其次关于长端利率风险,国泰君安认为可以通过卖出长期债券,避免因为长期利率下降而导致更多人提前还贷,进而减轻银行缩表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5年期LPR就像是长期债券利率的一个参考点。如果能把5年期LPR保持在2.5%左右,那可能会成为30年期国债利率的一个底线,这可能会减少借款人提前还贷的动机。
但是关于“卖债”的具体操作,国泰君安则认为:
央行当前持有1.5万亿国债,占国债总量的5%,且以中短期国债为主,卖债对长端利率的调控力度或有限,更多在于信号意义。
图片
权威媒体齐发声:警惕债市风险
既然谈及利率下行可能,便有市场观点将其和今年火热的国债市场联系在了一起。
今年以来,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国债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爆发,尤其是长债和超长债交易热度很高。而受益于债市走牛,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
债市的大幅波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周五,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和四大证券报之一的《中国证券报》双双发文提醒债市风险。
《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人士报道提示,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
《中国证券报》则援引权威人士报道称,债券型基金“牛市”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此轮债基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
本文内容结合国泰君安6月15日研报《从稳货币角度理解央行买卖国债的逻辑》,作者韩朝辉(S0880523110001)、张剑宇(S0880124030031)、汪浩(S0880521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