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 增强非遗活态传承能力

青海日报融媒体6月16日讯(通讯员 颜秀娟)近年来,湟源县以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湟源陈醋、湟源香包、湟源剪纸等传统手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将非遗与产业、文旅、东西部协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应用,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实践。
图片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富”起来。湟源在本县庙沟、莫多吉、本炕、上泉尔、南岔、巴汉等7个村建成丹噶尔皮绣基地,该县两家皮绣公司带动青绣工坊10家、青绣传承人16人、民间二级工艺师12人,发展皮绣制作农户300余户,年产值达到600余万元,形成“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参与皮绣、排灯等制作,推动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近年来,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海萍被评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西宁市级“皮绣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拓宽路径,以文塑旅“融”起来。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农村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湟源皮绣、湟源陈醋、湟源排灯、严酿皮、余甜醅等项目进驻丹噶尔古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以春节、元宵节、文化遗产日、排灯文化旅游节、腊八节、“六月六”花儿会展演等节庆活动为载体,精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美食等类别非遗项目,组织非遗企业、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货、好物推介、短视频宣传等形式开展非遗展示展销活动,激发非遗经济活力,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协作交流,非遗技艺“强”起来。以“丹噶尔绣娘”劳务品牌为牵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鼓励南京培训学校委派相关讲师联合开展苏绣、青绣等手工艺品培训,组织全县重点培养加工点带头人及绣娘赴南京六合区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及聆听省内外专家、教授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拓宽思维、提升技能,着力促进“丹噶尔皮绣”这项“指尖技艺”开枝散叶。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