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700余公里!顶端新闻唤起云南七旬老人的河南记忆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见习记者 赵江波
6月3日,顶端新闻以《26载不间断淬炼一个精品 南阳“凤凰台”土豆热销东南亚》《南阳宛城土豆进入收获旺季 农户满脸喜悦地投入到劳动中》为题,采取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对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汉冢乡、金华镇、瓦店镇等数个乡镇的土豆丰收景象进行了报道。6月7日,74岁的昆明市民贺志敏通过顶端新闻看到南阳市宛城区(原南阳地区南阳县)50余年的沧桑巨变后,和顶端新闻记者取得了联系,希望在有生之年重回故地,重温56年前的青葱岁月。
图片
图片/张宁
相隔千里的新闻报道 温暖了昆明74岁老人的心
“顶端新闻的老师们,你们好,我叫贺志敏,今年74岁,是昆明铁路局的一名退休职工。近期,通过手机,我看到你们报道了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汉冢乡、瓦店镇、金华镇、溧河乡等乡镇的相关新闻,这些熟悉的地名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承载了我的青春岁月。”6月7日上午,贺志敏和顶端新闻记者取得了联系:“我年龄大了,身体渐渐衰老,这些年,我一直想在有生之年,回到哺育我成长的南阳盆地看看,看看当年的袁老家村,看看白河,看看独山,看看卧龙岗……”
在与顶端新闻记者的交流中,贺志敏回忆起了56年前在南阳生活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对这片热土的感恩和怀念。“1968年,我插队到原南阳县溧河公社袁老家大队。在袁老家,我度过了充实而幸福的三年时光,村里的父老乡亲视我为亲人,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也收获了成长。”贺志敏说:“1971年,我进入郑州铁路局工作,随后被调至昆明铁路局,50余年来,我从一名铁路养护工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昆明铁路局的高级工程师,生活逐渐稳定富足,一家人很幸福。这些年,我心中一直牵挂着溧河,想念着袁老家,那是我精神世界的‘老家’。”
图片
图片/张宁
通过顶端新闻的记者的介绍,贺志敏知晓了南阳近些年取得的发展成绩,他决定于6月中旬启程到南阳。
6月12日晚上10时,贺志敏跨越1700余公里,乘火车从昆明到达南阳。当晚,在顶端记者的带领和陪伴下,贺志敏和随行的老伴游览了南阳的夜景,言语中满是对南阳发展现状的赞叹:“顶端新闻对南阳的报道十分真实,如今的南阳很美,很繁华,这里的夜色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大城市,明天一定要到溧河,到袁老家看看,看看记忆中的父老乡亲。”
图片
图片/张宁
6月13日上午,顶端新闻记者驾车带着贺志敏和其老伴,前往南阳市宛城区溧河街道袁老家村。当行至溧河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时,何志敏询问:“这是程官营吗?我记得当年溧河公社就在程官营,那时,我经常跟随乡亲们到程官营开会,多年没来,如今这里变化很大,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听到贺志敏感慨,一旁随行的溧河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里不是程官营,20世纪末,当时的溧河乡政府从程官营村搬迁到这里,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溧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上个月,新成立的溧河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溧河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来到溧河街道袁老家村,贺志敏见到与袁老家自己同岁的袁延生。故人相见,执手诉衷肠,袁延生拿来了自己种的西瓜,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贺志敏。“50余年不见,我们都老了,但是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袁延生说:“如今的袁老家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道路越来越宽,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在袁延生的带领下,贺志敏来到原来生活的地方,曾经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幢幢精致崭新的高大民居。在袁老家村,袁延生与贺志敏一边踱步游览,一边回忆当年的青春故事。当二人行至当年贺志敏种菜的地方时,旁边飞驰而过的高铁让贺志敏停住的脚步,他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这是郑渝高铁吧?我在铁路部门修了一辈子火车,也研究过动车组,没想到在这个我深深依恋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邂逅了郑渝高铁。”贺志敏动情地说:“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国家在一辈辈人的辛勤劳作下,正阔步向前,奔向更加富强的明天。”
当天中午,贺志敏和老伴在溧河街道一农家餐馆内,请袁老家部分村民吃了一顿饭,向他们致以内心诚挚的敬意。6月13日下午,贺志敏凭着当年对南阳的记忆,和老伴一起,游览了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温凉河、医圣祠等处。
6月14日,在准备离开南阳,返回昆明时,贺志敏给顶端新闻记者打来电话:“十分感谢顶端新闻,帮助我重回当年奋斗过的地方,今后在云南,我还会持续关注顶端新闻的优质内容,关注河南,关注南阳。同时也祝贺顶端新闻成立三周年,希望今后顶端新闻能够越办越精彩,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