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青年|哈佛博士后张海生:跨越学术与创业的桥梁,在深圳用AI“阻击”胃癌

4年前,他手握一张回国单程票,自哈佛毕业后来到深圳,投身于“First-in-Class”新药创制这一少有人走的道路。他立志凭借智慧和勇气,与胃癌这一“凶狠的对手”展开较量。而后,他以第一作者在癌症研究顶级杂志Cancer Discovery发表论文,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弥漫性胃癌全新的靶标,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时累计募集超亿元融资,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并被授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之新锐青年”荣誉称号......
他就是深耕胃癌领域多年的张海生,曾任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博士后,现为类器官疾病模型+AI的癌症创新靶向药研发公司——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如何做到在学术与商业这两者间自由穿梭?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开启“Hard模式”进行创新药研发?张海生以深厚的学术积累与敏锐的商业意识,书写着自己在医药领域创业的精彩答卷。
科研道路上的“掘金人”
探寻胃癌患者“新希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在我上学的时候很流行,我一直都记得。”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生物学领域作为研究方向时,张海生笑着说。
也许是受到这句话的影响,也许是他对于生物学的热爱,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专业,并坚定地踏上了深入探索的征程。随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不断拓宽着知识的边界,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想要在生物学领域做出一点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扎根深入,过程很漫长,至于能否有成果,也充满着不确定。”张海生坦言。
图片
张海生在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上演讲。
热爱,是在诸多不确定性中选择坚持。2014年,张海生远赴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深造,师从美国著名教授Adam Bass。许多人说做科研就要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对此,张海生有自己的感悟,“做研究好比掘金,前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方向进行摸索,可能已经挖掘了两年矿,还是没有挖到金子,你会陷入怀疑与迷茫。但也可能金子就在那里,再深入一些就能找到。”
正如张海生所言,他的“掘金”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重现胃癌疾病发展过程?哪种建模方式是更优解?……一系列困难与挑战扑面而来。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扎根于实验室的时光里,他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钻研、探寻真理,其间所经历的焦虑与迷茫,亦是难以避免。
“Slow is fast(慢即是快).”张海生说道,正是教授的这句话激励了当时的自己,也让他日后的创业之路走的更加坚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张海生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Cancer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弥漫性胃癌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确定了弥漫性胃癌的有效药物靶标,这一研究为弥漫性胃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张海生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跨越学术与创业的桥梁
扎根深圳用AI“狙击”胃癌
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做出一款能为患者带来新希望的药,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贡献力量,是张海生选择回国创业的最大动力源泉。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张海生表示,“因为胃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不高,所以胃癌药物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但在中国有很大的临床需求。” 胃癌患者所面临的现实状况,让张海生陷入深思,他们面对“用药难”的迷茫与无助,也让张海生看到了迫切的需求。
图片
张海生在希格生科的实验室里工作。
2020年底,张海生在深圳成立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致力于类器官疾病模型+AI模式研发癌症创新靶向药。为何选择在深圳创业,张海生“早有预谋”。在哈佛期间,他担任过MIT-CHIEF的主席。2018年他带领了30多支美东创业团队来到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进行巡回路演,这次路演的城市中就包括深圳。这期间,深圳的创新氛围、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和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都给张海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府服务有‘速度’有‘温度’,这是企业选择落地深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张海生表示,深圳政府对于企业高效贴心的服务,为处于初创期的科创企业提供了安心发展的土壤,减少了后顾之忧。此同时,深圳正大力度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引育重大项目、完善产业生态等举措,持续推动着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对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向难而行
原创药物研发路上步伐坚定
在深圳,张海生坚定地迈出了从科研学者到企业家角色转换的关键一步。
公司成立初期,张海生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单肩挑大梁的他几乎包揽了公司大小事务。2021年春节前,为了融资已经奔走于十几位投资人之间的张海生陷入焦虑——协议还没敲定,变动随时可能发生。为了给企业起跑备好“粮草”,张海生不断与投资人见面商谈,终于在春节前夕成功敲定了四份至关重要的投资协议。
“可能生命的本质就是螺旋式上升的,因为我们的DNA就是双螺旋结构。”张海生笑着说,“所以我相信,人的成长和进步,体现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一蹴而就、直线上升的。”
企业逐渐步入正轨,团队也在逐渐扩大。不同于一开始的“单枪匹马”作战,如今,张海生的团队里已吸纳了4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作战。
与此同时,深圳良好的产业生态也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有不少企业是希格生科的合作企业。“我们与晶泰科技是楼上楼下,交流合作非常高效。晶泰设计合成化合物后立马送到楼上,我们验证药效后也快速反馈给楼下,因此我们的首条管线从选定靶点到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仅用了半年多。”张海生如是说。
“First-in-Class”原创新药研发之路但阻且长,爬过半山的张海生步伐坚定。他说,“轻松的路已经有很多人走了,再难的路总要有人迎难而上。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管线研发,争取在2026年进入Ⅱ期临床,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为胃癌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