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下父亲节日快乐,享受到作为父亲的骄傲、尊严与荣誉

今天是2024年6月16日,父亲节。祝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
同为舶来的节日,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的存在感似乎低了一些。母亲节与父亲节均起源于美国,均由感念亲恩的子女发起。
父亲节的发起人是索诺拉·斯玛特·多德女士,她16岁时母亲因难产而死,父亲为退役老兵,独自一人承担养育六个孩子的重任,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此时父亲却因多年辛劳积劳成疾,于1909年溘然长逝。
索诺拉感念父亲的养育之恩。当时正值母亲节在美国兴起,1907年,安娜·贾维斯呼吁设立节日以感谢母亲。1909年,索诺拉在听到母亲节的宣传讨论后,刚刚失怙的她,强烈地感受到:父亲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纪念日。
她给华盛顿州斯波坎市部长级联盟写信,说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母亲,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父亲。1910年6月19日,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父亲节庆祝活动。
可见,父亲节的发起与设立稍晚于母亲节。这也是一个隐喻:母亲是自然的、本有的,而社会与文化意义的父亲是后起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标志与基石之一。
人类是两性繁殖,每个人都有生物学上的父亲与母亲,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可以自然确定,没有亲子不确定性;母亲养育子女是自然的,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也就是说,生物学上的母亲同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母亲,从发生学上看是同时产生的,从实践上看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合二为一的,只有孩子生了就送人等情形才会导致两者分离,出现生母与养母的角色分立,此时有“生恩没有养恩大”的说法。因为我们人类的孩子不是生出来就了事,刚生出来的孩子没有独立生存能力,需要大人的安全保护与资源给养,并需要习得生存与社会化的知识技能才能独立生存,这一过程往往长达十几年。
故而,我们需要家庭。最早出现的是母系家庭,家庭成员是母亲、子女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全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没有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承担养家与保护主要职责的一般是母亲的兄弟即舅舅,在许多地方“舅舅为大”“母舅”的说法与观念残余,折射了我们的久远过去。随着社会的进化,出现了父系家庭,家庭成员是母亲、子女以及父亲,由父亲承担养家与保护的主要职责,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父亲应运而生,专偶制与我们所理解的婚姻也就出现了。后者替代前者,逐步成为文明时代的主流家庭形态。
按照“生恩没有养恩大”的说法,抚养孩子的无论是养父母,还是远古的母亲+舅舅,还是父母,他们的养育之恩是非常大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为关键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父亲之出现,对于孩子与家庭,对于婚姻,对于文明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仪礼·丧服》说:“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这是说,禽兽往往是母禽母兽带孩子,没有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父亲角色。先秦时代的乡野之民也觉得父亲不重要,但贵族就不一样了。这当是反映了父系家庭或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父亲,从贵族到平民、从上层到下层扩散的历史过程。
在父亲节,父亲尤其应该得到感恩与称颂。我们的父亲为了撑起一个家庭,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他们在田间挥洒汗水,在工厂手脚不停,下矿井拿命换钱,送快递、送外卖争分夺秒,跑网约车一天十几个小时……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都来之不易。作为子女,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须知,这天下最难的事情就是挣钱,每一分诚实的钱都来自你对别人需求的满足。很多子女在走上工作岗位、捱过社会的毒打或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知道父母之不易。
我们身处一个婚姻家庭价值观受到挑战的时代。在社交媒体,一些反常的言论与价值观并不少见,“生物爹”“爹味十足”之类的字眼随处可见,“东亚家庭”“父权压迫”之类的指指戳戳被视为“觉醒”。在这里要为中国的父亲辩护一句,横向看,中国与东亚的父亲属于全世界最负责任的父亲范畴,当得到应有的荣誉与尊重。
2013年美国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只有11%的亚裔妈妈是单身;白人单亲妈妈比例为29%;拉美裔单亲妈妈占43%,而未婚生育的非洲裔美国妇女则高达68%。也就是说,亚裔承担父亲与家庭责任的比例是最高的。
最后,祝中国与全世界的父亲健康长寿,享受到作为父亲的骄傲、尊严与荣誉,祝你们的家庭兴旺发达。
陈斌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