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与城市的交织中,引人深入体验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的力量

图片
继去年10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山河回声——乐震文张弛作品展”在北京引发高度关注之后,乐震文、张弛这对海派艺术伉俪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近日亮相上海海派艺术馆的“韵纳万境”乐震文、张弛艺术展,集结两位艺术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108幅,可被视为北京展的呼应与对话,但其实规模比北京展更胜一筹,新作占据相当比重,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现代画卷,更在山水与城市的交织中,引领观众深入体验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的力量。
图片
乐震文、张弛均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代表,海派山水画的领军人物。此次展览之所以名为“韵纳万境”,在他们看来,是因国画山水讲究韵味,需要画家不局限于一个角度,而是从全方位画出对社会、对世界的感悟或体会,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在此次展览中,观众不仅仅能看到他们笔下的山水,更看到他们将山水扩大到城市、花鸟,将传统山水画幻化出万境,又以无尽的韵味加以贯通。
图片
乐震文《直上浮云》
乐震文红色调的《直上浮云》与绿色调的《又是一年荷塘色》,均是宽11米、高3.3米的巨制,都曾在北京展令人感叹:原来山水画还能这么画!原来江南的画家能画气魄如此宏大的画!前一幅画的是盘亘于群山之间蜿蜒曲折的长城,若隐若现漫过群山的浮云,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与韵律感。后一幅将荷塘融入自然山林,画中似乎可以同时感受到阿炳《二泉映月》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旋律,随着荷塘涟漪流淌。
图片
乐震文《溪响松声,清听自远》
而同为巨制的《溪响松声,清听自远》,则是乐震文新近创作的,可谓对其山水画创作的总结,看上去像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又像江南山水,同时也是属于乐震文自己的山水画,比传统山水更具气魄与想象。“上海的青绿山水画在国内享有盛誉,吴湖帆画的就是这一路山水。我从小便学吴湖帆的画,同时在这幅画中也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瀑布、对云雾对一种观察方式或表现手法。”乐震文告诉文汇记者。
图片
乐震文《风吹山带,似浓还淡》
更多的新作,更像是乐震文性起而至的实验。《风吹山带,似浓还淡》中,桃红与青绿形成的和谐撞色令人印象深刻;《野花犹向涧边红》中,只见江南水乡笼上一层梦幻的桃红色调;《青耸接天空翠分色》远看似写实油画,画中的光感格外耀目;不少作品将以往人们熟悉的传统皴法和山水构图以及山、树、石的布置演绎得近乎抽象,以探索一种新的形式……乐震文坦言在熟练掌握各种技法之后,自己越来越注重绘画观念性的表现,“就是想要跳出绘画的惯性,有了新思维新思考,才能画出新东西。”
图片
乐震文《天游自绝尘》
张弛此次带来的七条屏《云壑听泉》,此前曾在北京展受到颇多关注。总计高2.32米、宽7.42米的这一巨幅作品,几乎纯以墨色变化呈现重峦叠嶂、巨岩深壑、烟云雾霭,而其灵感,竟然来自对于树皮观察的妙悟,倒立而来的披纷树枝构筑起山体的结构,树皮纹路肌理则启发了画面中的山体皴法和质感。
图片
张弛《云壑听泉》
令人意外的,是张弛呈现的一批都市系列新作,如《都市之光》《都市春晓》,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建筑景观、时代风貌。画中那抹明亮的黄,俨然成为画面的主角,摩登的城市景观则隐于色彩之后。
画都市,张弛15年前便有过尝试。在她2009年为上海世博会绘制的《海上揽胜》长卷中,就曾以中国绘画传统的长卷形制描摹当代上海众多精彩的城市地标性景观。当时她以较为具象地画山水的方式来表现建筑。在如今这些新作中,张弛则用比较意象甚至是抽象的方法来表现建筑。表现一座城市的能量和运动。据她透露,这样的灵感来自创作过程中一次对着窗外的发呆,她突然看到一缕霞光照射在苏州河边的高层建筑上金光灿灿,奇妙无比。静下心来,满满体味,张弛感慨这些钢筋水泥的玻璃幕墙,也是有生命的,高楼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大气的笼罩下,在时间的推移中,它们变幻莫测,巍峨庄严,只是改变了形态的山峦而已。张弛坦言:“通过新作的创作,我感到作品画什么并不重要,只是展示了我在观察后所感悟的东西。这次的都市系列,就是想把我所感受到的神奇之光与大家分享。光是能量波,是希望源,温暖人心,滋润万物。”她为能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而深感荣幸。以建筑觅取意象,让心中美的感悟回归自然。“无论画城市还是画山水,都是表现天地宇宙能量的运动。艺术需要别开生面的新境界!”张弛说。
图片
张弛《都市之光》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海派艺术馆常务副馆长陈屹指出,乐震文、张弛伉俪在宣纸上缔造出令人瞩目的氛围和叫人难忘的一种情绪化固态形式。两位艺术家在爱的长河里,携手同行于中国画不可言传的创作心灵中,他们彼此间荣辱与共的相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对当代水墨的钟爱、他们对画笔与宣纸之间的疼爱,伴随着一件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尽情地抒发在了其间、尽心地创作在了其间,尽力地缔造着属于他们情有独钟着的水墨宣言。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谈到:“乐震文、张弛,他们承接了古人的自然观、山水观,以目识心的方式完成了山水图像的意象性构建。在两位艺术家新笔墨体系里,我读到了家国情怀;通过两个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艺术的本质是救赎性的。”
图片
张弛《天宇》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将持续至7月7日。
  作者:范昕
文:范昕图:展览现场及展品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