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开心农场”上线!贵州“镇宁蜂糖李”探路认养模式

时下,进入贵州镇宁六马蜂糖李的采摘季。
6月15日,贵阳市民李先生一行来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打罕村“飘飘家的果园”,“看望”自己认养的蜂糖李树。
近年来,多地相继推出现实版“开心农场”,消费者纷纷认养各式果树、农田、家禽,在乡村有一片地、在山里有棵树,成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炫耀的“资本” 。蜂糖李树认养模式,比单纯购买农产品多了一份“养成”乐趣。待农产品成熟后,可带亲朋现场采收,也可选择物流配送到家。
图片
认养蜂糖李树的顾客进山体验采果
镇宁蜂糖李树认养模式,由00后布依族女生、新农人刘文飘发起。
刘文飘家是打罕村第一批蜂糖李推广种植户。2012年秋,刘文飘父母将近30亩水田改为旱地,开始种植蜂糖李。水稻田变为果树林,管护工作并不轻松。一年四季,除了春节休息几天,他们每天都在果林里劳作。
树形不好,就及时拉枝矫正;天旱少雨,就用三轮车运水去浇灌,还得及时清理杂草,消灭初生病虫害的根源。每年5月,蜂糖李快要成熟的时候,六马镇山头上的杂草也跟着疯长,由于机械除草会伤到树根,因此只能靠人工更稳妥。
疏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不疏果,自然开花结果密密麻麻的一片,果子是多,最终是一树果子个头小,口感差。”刘文飘说,蜂糖李树一般5年才挂果,而8年内结的李子口感都不佳。父母近10年的劳作,才让自家蜂糖李“自信”地进入市场。
图片
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打罕村新农人刘文飘
在六马镇,采摘蜂糖李还有个特殊的工具——有着长长手柄的圈形夹子。为不伤及果子,当地农户还用布条或保鲜膜将圈形夹子包裹住。采摘下来后,还要按照果子大小区分品级。一般来说,一棵蜂糖李树,直径大于45毫米的果子占比20%-30%,直径40毫米以下的果子占比20%左右,其余果子直径则在40毫米-45毫米之间。
今年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贵州省镇宁自治县积极探索蜂糖李的种植规律,协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利用。目前,在镇宁自治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镇宁蜂糖李”种植面积已达到了22万亩,产值约30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实现户均纯收入增加6.7万元。
图片
刘文飘父亲进山劳作
但对个体农户而言,若遇上蜂糖李丰收大年,仍会遇到“丰收不丰产”的问题。
如今蜂糖李成熟季,六马镇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其中部分商贩开始跟农户打价格战,压低价格来收购果子。“若不及时卖出去,果子会烂在地里。”刘文飘说,种植户要承担的风险还不止于此,去年清明遭遇冰雹,90%以上的果子被打落,“如此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今年“飘飘家的果园”蜂糖李树认养模式的试行,从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农户风险。果园供认养的果树树龄为12年以上,当年所产蜂糖李均归认养者所有,每树蜂糖李年产量保底20斤(不论果径大小),若极端天气导致收成不足,来年果园也将会补足。
图片
镇宁蜂糖李
另一方面,果树认养也为“农旅融合”开启了一种新模式。“这是一种三产融合模式的探索。”文旅策划人向辉说,从买蜂糖李变成“种”蜂糖李,消费者不仅体验度升级,还能选择不同季节来此赏花打卡、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饭;农户也将从以往的兜售商品,进阶到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以外的附加值。
此外,面对市场上打着蜂糖李旗号,用四月李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镇宁自治县也有对策。镇宁自治县蜂糖李产业发展中心根据当地农户种植数量,向其发放溯源防伪码。刘文飘家在内的当地种植户,产品都有了“身份证”。消费者通过微信“扫一扫”,就能查看蜂糖李的种植地、采摘、包装、质检等信息。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罗亚楠 邵梦洋
二审:李柏杉 袁小娟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