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丨深海考古大发现!揭开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神秘面纱

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南海博物馆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的深海考古调查进展情况。在深海沉睡500余年后,两个遗址先后有900余件文物被提取出水,惊艳世人。
图片
此次一号沉船遗址遗物中瓷器占比最大,有青花、青釉、白釉、珐华、红绿彩等众多品种,其中尤以珐华釉瓷器最为明艳亮丽,夺人眼球。
图片
记者: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在看来都叫文物,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的那个时间段,运出去的,它们算是高档的瓷还是算是普通的日用瓷。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成员 李剑:这些瓷器如果放在明代中期的交易上来看,这些都属于高档船货,可以说它是属于高级定制。
图片
二号沉船遗址与一号沉船遗址相距约12海里,遗物以原木为主,另有少量的陶器瓷器等。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这些木头很重,一般我们理解的木头漂在水面上,它全部沉在海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它完好无损,我们从切开的剖面上看,它的密度还很高。我们查到一条史料,明代中期严嵩被查获以后,在他的家里查出了将近七千双乌木筷子,就是这些乌木做的,所以可想而知,乌木在当时被这种权贵阶层所重视的程度。
图片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遗址水深约1500米。2022年,在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一次科考活动中,两处沉船被偶然发现。
记者:两处沉船是同一次发现的还是几次发现的?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同一次,2022年10月,他们连续两天发现两条船,根据他们提取回来的一些陶瓷器,基本上落在了明代中期正德年间,就是一号沉船大概处在正德时期二号沉船根据船上的瓷器判断,大概是弘治,两条船大概在一个航道上,所谓这条航线,我们现在叫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大概就是从我们广东、福建的沿海离开以后,沿着南海西北陆坡这个位置再往下,再到马六甲海峡,可能到那个区域再进入印度洋。
图片
2023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深度参与,为完成此次任务提供了强力保障。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无法到达深海,更谈不上进行深海考古挖掘。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我们中国的水下考古开始的时间是1987年,我们都知道南海一号的历史,南海一号发现就是1987年8月发现的,同时这一年也是我们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起步。
图片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木质古沉船,发现于1987年,并最终于2007年被中国成功打捞。其实早在15世纪,欧洲就开始了水下文物的打捞探查。但水下考古真正从海底探宝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是1960年。而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还要再晚20多年。1986年,英国寻宝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南部发现一艘清乾隆年间沉没的货船,短时间内用暴力方法打捞10余万件瓷器和一百多块金锭,并将这些文物交由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拍卖行进行公然拍卖,获得天价利益。这一事件刺激了中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深海考古事业。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这对于我们有一个深深的刺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才开始觉醒要发展这种水下考古的事业,从零起步。1987年的11月,在当时的中国的历史博物馆成立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支水下考古的机构,叫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图片
技术缺乏,起步艰难,但从1987年开始,中国考古人仍然先后圆满完成了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丹东一号等水下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图片
按照一般的定义,深度在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洋属于深海区。地球海洋中,水深每增加10米,水压就会增加大约一个大气压。阻碍人类进入大洋深处的最大要素,除了黑暗冰冷的海水和凶猛的海洋生物,就是大海深处让人恐怖的超高水压——一般人能承受3个大气压的压力,也就是水下30米深的压力,而在海洋深处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过硬的潜水器,深海考古也就无从谈起。
图片
但中国一直在积蓄力量。2017年8月,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进行首次载人深潜下水成功,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这一深海利器自此拉开了中国深海考古的序幕。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对于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来说,他们建造的载人潜器就相当于一个平台,就是为了提供给各个海洋、涉海的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大学,你来进入深海进行你各自领域的这种研究,都可以搭载它去下潜,比如他们做海洋生物的,做海洋地质的,海洋地矿的寻找,包括我们这种深海考古,所以说我们才有这么一个契合,就开始了一个合作。
图片
2018年,由两名资深潜航员操作,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号进行了中国深海考古第一潜。
图片
“深海勇士”号每天可以工作8个小时左右,从2018年4月到2022年8月,考古人员乘坐“深海勇士号”先后进行了14个潜次的深海考古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零星的文物和小规模文物群。
记者:但是在深海的话,如果我们把线索发现,还有科技能力抵达的话,和近海相比是难还是易?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相对来说,从发现的难度,深海更容易,就是深海的遗存包括沉船,有一个和近海最大的不同,它基本上不被掩埋,都在海床上暴露着。海洋学上叫沉积率,1000年也就只有10厘米的掩盖,所以说它的遗存都在海床上暴露着。
图片
此次南海西北陆坡深海沉船考古任务,主要分为地球物理探测、影像测绘和文物提取等部分。目标是通过测绘完成沉船遗址水下真实场景三维图像重建,并提取1000件左右文物样本。简单来说,先要看到遗址全局的样子,再根据研究需要动手提取文物,同时保证每件文物的位置能够得到记录和复原。
图片
2023年5月23日,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号,第一次到达一号沉船遗址。
记者:你看到什么给你印象最深?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在潜器下潜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不开灯光的,完全是漆黑一片。当我们到达沉船现场的时候,灯光一打开,你会看到很震撼的场面。从条形区的散落带我们开始向核心区推进的时候,看到沉船上甩下来的货物,比如有陶器瓷器,大概有300多米长,有50多米宽。
图片
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约3米,由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瓷器、铜器、竹木器等构成。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南海一号沉船它的长度有20米,宽度大概9米多,南海一号发掘完以后,整个陶瓷器的数量是达到了18万件。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它的长度要在30米以上,要比南海一号要多出来10多米,宽度要达到11米。这个体量应该是要大于南海一号的,所以我们判断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文物的数量,我们一直有个说法叫不少于10万件,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说法。
图片
测绘完成,真实场景三维图像建立起来以后,就开始了文物提取。潜水器里的考古人员手中有一沓打印好的图片,是事先已经确定好要提取的文物的照片。由它向驾驶潜水器的潜航员指认,潜航员操作机械手将文物小心翼翼抓取到采样篮里。
记者:你们打捞的时候是拣你们觉得值钱的先捞,还是按照一个什么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谁先谁后?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成员 李剑: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东西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研究,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沉船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于沉船整个形貌的调查,以及它的状态是否稳定,是否满足提取的需要,我们在图上标好位置,我们按图索骥。
图片
“深海勇士”号的两条机械臂尾端连着机械手,一只是金属制成,另一只为了此次任务专门套上了一层柔软的硅胶,用来“握住”文物,避免金属直接触碰文物表面。对每一件被提取的文物,考古人员都要记录其原来所在的位置、状态,以及提取过程的视频。而提取出来的文物,被迅速送往实验室进行清理和保护。
图片
二号沉船遗址则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二号沉船和它不同,二号沉船它的陶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品,它的货物是一船的原木。这个原木我们后来也经中国林科院木材所进行了鉴定叫乌木,乌木在明代是一种进口的珍贵木材,所以我们判断这种木材就是中国进口的,它是回来的一条船,所以像这样同时在一个考古中,我们发现一条出去的船,还有一条回来的船同在一个海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图片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为什么叫乌木,就是漆黑一片,它本身就是黑色的。你看我们船体刚才介绍,船体的木头或者船板都不存在了,那都是被蛀虫给吃掉了,但是这个乌木你看,没有蛀虫。一个我觉得是硬度,或者啃不动,还有一个就是乌木在这个《本草纲目》里提到了,还是一种药材,也许它的药性作用,或者对于那些生物来说是不能吃的。
图片
深海考古解密沉没于水下的历史。500多年前,有两艘大船先后行驶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附近,一条船满载瓷器前往海外,另一条船则装满珍贵的乌木行驶在回家的路上。但它们前后沉没在了1500米深的海底。500多年的时光,遇难者的遗骨甚至包括船板等有机物早已没有任何的痕迹,只留下满船的文物供后人参详。
记者:从现有你们掌握的这些文物的分析来看,船主有可能是什么人?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明代是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民间这种贸易是不允许的,至少从政策上不允许,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尤其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国力突然下降,它的精力包括财政的亏空,已经支撑不下去了。虽然海禁在禁止这种民间贸易,但实际上,贸易在逐步越来越兴盛,把它叫民间走私也罢,把它叫视而不见也罢,或者甚至像广东这种沿海甚至出台一些鼓励的政策,叫正德抽分,就开始抽税,就是你只要给我上税,我就让你出去,所以说大概这两条船就处在这个时期背景下。究竟是什么人来组织这一船,比如西北陆坡也好,体量这么大,船货这么丰富,品级这么高,绝不是一般的中小的或者说民间的商人,史料上也有记载,有一些大的官宦或者豪绅豪门,甚至不排除有一些官方背景的,他们在组织货源。
图片
和一号沉船上的精美瓷器不同,二号沉船上发现的陶器、瓷器形式朴素,被认为是船员日常使用的器具。
记者:从这些文物里面,随船的日用品里面,得到的最有效的信息是什么?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一个是这些酱釉罐子基本上还是我们国内,所以我们判断它还是中国人的船,出去以后,比如说出去的时候带来一船的瓷器销往了东南亚,在那销完以后换回来一船的原木,这些瓷器就是我们船上的这些人,船员的或者随船的人员的生活用品,恰恰也反映了这条船的身份和它的性质。
图片
500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中国船员,他们就是用这些陶瓷器饮水吃饭,在2号沉船上劳作起居,他们在异国他乡经过了长途跋涉,也一定急切地渴望回到家乡,但最终长眠于南海西北陆坡这片海域。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艘大船沉没深海的呢?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这个海域我们周边看了,它没有岛礁,也就是不可能存在触碰岛礁的,我们推测它只能是遇上大的风暴,本身船货,比如说装载超载,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大的风浪很可能出现这样导致沉船。
图片
从2023年5月20日开始,经过三个阶段63个潜次的深海测绘和文物提取,南海西北陆坡1号、2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和水下不下10万件文物相比,已经提取出水的900多件文物只是冰山一角。
记者:海上盗墓,有可能吗?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 宋建忠:相比陆地而言,这个一定是难度很大的,成本很大的,普通人是进入不了的,包括我们为什么说深海的沉船。你看我们发现了以后,应该说这500年来没有任何人进入过,只有我们今天有深海技术才进入了,那也不代表不会被人惦记,或者不会被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去进行一些铤而走险的这种行为,所以也是要加强这种管理,或者监测、监控,各种手段都要上的。
图片
5月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为水下文物保护区,并详细标注了保护区范围。
制片人丨刘斌
记者丨董倩
策划丨黄瑛
编导丨银建章
摄像丨刘洪波 杨帆 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