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丨文旅繁花 璀璨绽放

图片
老君山。曾宪平 摄
图片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山地实景演出。
图片
6月5日夜,一场麦田里的“落日音乐会”在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行。本报记者 邓放 摄
图片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图片
云纹铜禁
图片
屯南甲骨
图片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图片
青玉人首蛇身饰
图片
司母辛鼎
图片
月牙纹彩陶罐
图片
金覆面
图片
彩陶双连壶
图片
荥阳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登封观星台殷墟博物馆新馆
河南博物院
仰韶文化博物馆
二里头宫殿想象图 插图/王伟宾
制图/周鸿斌
 河南文旅的“破圈”之路
  □本报记者郭歌
  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22家旅游度假区入选,我省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名列其中。
  今年1至5月,全省接待游客5.16亿人次,为去年同期的110.73%、2019年同期的118.31%;旅游收入4925.0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09.91%、2019年同期的110.13%。
  数据表明,河南文旅真的“出圈”了。
  近几年,河南持续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优精品线路,创新多元业态,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着力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全省各地旅游新业态持续涌现,新热点不断形成,新现象广受关注,走出了一条文旅“破圈”新路径。
  我省一年来新创建1家5A级景区、13家4A级景区,新发布5条主题旅游线路、6条文物主题游径,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郑州举行……
  一项项新举措、一条条新路线、一场场新节会,多维构筑下,“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河南以深厚的文化历史为支撑、以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内核、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引领,不断让“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长红”,进一步扩大“天下黄河”“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IP的影响力。
  接续开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主动性考古发掘,是河南作为考古大省、文物大省的使命。
  洛阳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郑州商城与商代考古研究中心揭牌,助推我省加快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永城王庄遗址、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55个,继续领跑全国。
  博物馆里,新潮的展览吸引年轻人踊跃打卡,馆方将宝贵的文化遗产用鲜活的方式展示给游客;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及周边文创产品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广受欢迎。实践证明,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潮起来,文旅融创无疑是最为直接、受众面最广、社会及经济效益最突出的方向之一。
  统筹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共接待游客3.83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的38.4%。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中,我省建成700余公里黄河生态和文化旅游复合廊道,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已具雏形。
  漯河、开封、许昌、信阳等地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促进“美食+旅游”融合发展。多地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对旅游车辆轻微违章只纠不罚,启动节假日“宠客模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消费环境,健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做到“安、顺、诚、特、需、愉”,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老家河南”的最大诚意。
  日前,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指引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诗和远方”的壮美前景。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将绘制我省未来一个时期建设旅游强省的“路线图”“任务书”,在新的形势下对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进行再强调、再加力,加快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
  未来,河南文旅如何实现持续“破圈”?采取哪些新举措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表示,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旅文创成为富民产业、幸福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安排部署,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动文旅文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文旅向“新”发展
  为顺应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文旅新形势,近年来河南建设了一批独具文化创意、沉浸式文旅体验的新场景,打造了一批夜游文旅品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了一批考古遗址公园,为文旅融合拓展了新空间,也为文博文创等开辟了新赛道。
  近年来,实景演出颇受青睐,一场场高品质的沉浸式文旅实景演绎成为景区的爆款IP。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穿越德化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4个精品演艺项目均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大宋·东京梦华》
  《大宋·东京梦华》是由开封清明上河园出品的大型实景水上演出。演出包括六幕四场,会聚700多位演员,首次投资约1.35亿元。剧本由经典的八首宋词串联而成。恢宏的制作,为观众展开一幅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生活图景。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个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也是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景区项目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
  ●《穿越德化街》
  情景大剧《穿越德化街》是建业电影小镇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剧目以1938年元宵节郑州大轰炸事件为原型,以近百年前的郑州市井为舞台,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剧目刻画群像,以沉浸式的入场,带领游客穿越至1938年的老郑州,感受豫商在时代洪流中的大仁大义和德化街“以德化人”的精神。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也是河南一张知名的文旅名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88架古筝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禅武演绎,阵容强大,实力空前。演出分为《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五个乐章,演出规模宏大,音画一体,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奏响了一曲中岳嵩山的辉煌交响。
  夜经济延长了消费时间,拓展了消费空间,打造出日益丰富的消费场景。“醉美·夜郑州”“古都夜八点”“鼓楼夜市”“洹河夜游”品牌效应持续放大,不仅成为文旅产业的一大亮点,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醉美·夜郑州”
  “醉美·夜郑州”主题活动由郑州市政府主办,已成功举办四届。活动以“钜惠绿城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新车销售、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重点消费领域,抓住暑期消费旺季,联动开展嘉年华、嗨购节、中原美食节、畅游绿城、青年潮玩、文艺赏析季、系列评选等六大主题系列活动。
  ●“古都夜八点”
  洛阳市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启动“古都夜八点”品牌提升行动,推出“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演”“夜拍”等6大业态、110个推荐点位,进一步丰富夜间文旅产品供给,全面塑造“古都夜八点”文旅消费品牌,推动全市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鼓楼夜市”
  开封鼓楼夜市历史悠久,最早在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详细记载。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徜徉其中,品尝香味四溢的各色美食。鼓楼夜市不仅丰富了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内涵,也成为河南的一张文旅名片。
  ●“洹河夜游”
  “洹河夜游”大型沉浸式夜游项目位于安阳殷墟大遗址核心保护区,集数字光影与实景演艺、游船体验等业态于一体,采用灯光秀、喷泉、激光、冰屏、仿生无人机、声光电多种技术手段,并结合戏剧、舞蹈等多种演艺方式,全方位还原殷商时期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通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亮丽名片。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遗址博物馆达14处,另有5处正在建设过程中;已获批并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7处,另有10处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二者数量都是全国各省份中最多的。
  ●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专属文化空间,集中展示了70年来的考古成果和早商文明。该博物院通过举办活泼有趣的社会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参与项目,策划“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上线沉浸式互动剧场、情景剧,创意开发铜钺饼干、亳都咖啡等“文创轻食”,让文物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旅选择,也是历史、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发现于1964年的大河村遗址,先后出土了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建筑基址及无数色彩明艳的精美彩陶等珍贵遗迹、遗物。博物馆内陈设有大河村遗址出土文物,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展示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包括古伊洛河故道模拟复原展示工程、道路系统工程、宫殿区及“井”字形道路保护展示工程三部分。园内对二里头时期的古洛河景观模拟复原,并对宫城城墙、宫殿建筑基址群等一系列考古遗址进行拔高复原展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渊源、国家兴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郑韩故城、渑池仰韶村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已成为民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在河南怎样起源,了解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文化地标。(本报记者郭歌实习生李若颜整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成果新突破
  宜阳县苏羊遗址
  作为“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自2021年开始,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连续三年对苏羊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仰韶早、中、晚期,龙山时期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基本厘清了遗址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范围。
  苏羊遗址的发掘深化了河洛地区文明进程的研究,也集中体现了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遗址文化序列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含有屈家岭、红山等诸多外来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永城市王庄遗址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2023年以来,由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系统勘探和考古发掘。
  王庄遗址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该遗址可以确认为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发现有环壕遗迹、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该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等级分化明显,葬俗独特,墓葬间存在多组“有意打破”现象,这些相互打破的墓葬均具有“墓室高度重合、墓主上下距离贴近、随葬品堆放无清晰界限”等典型特征。此外,该遗址的遗存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但又具有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太康县刘庄遗址
  2023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周口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周口市文物勘探队对刘庄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即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重要的遗迹有夯土墙、房基遗迹等。出土的典型遗物有龙山时期的灰陶器、商周时期的卜骨、鬲足等。
  刘庄遗址中夯土城墙的封闭性、城壕的发现以及多层房屋堆积的揭露,对于研究刘庄遗址与时庄遗址的关系,豫东地区龙山晚期的小型城址的发展、城市网、找寻豫东地区龙山大型城址及夏文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偃师二里头遗址
  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二里头遗址,历经60余年考古发掘,屡屡给人惊喜。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初步显示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居中的“九宫格”式布局框架,并根据宫殿区、作坊区外围存在墙垣的情况,推测其他网格的各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外围也应有墙垣围护。
  自2021年以来,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更多道路与墙垣被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进一步揭示了二里头都邑宫城为宫城居中、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布局,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距今约3400年,结构布局清晰,年代明确,展示了中商早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是中央王朝都城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具有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凸显诸多礼制性的制度创新,也填补了商代青铜文化、黄金文化等相关文化空白。书院街墓地兆域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的规范化兆域,兆域形态较为成熟,是殷墟西北岗王陵东、西并列方形兆域的直接来源,具有源头性和开创性。
  安阳市殷都区洹北商城遗址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洹北商城郭城东南角进行试掘,获得洹北商城郭城的“城墙基槽”应为城壕的重要证据,并发现了殷墟三期大型祭祀沟遗存。此次发掘为洹北商城的“城墙基槽”应为“城壕”的推测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发掘的G3祭祀遗存的形式、种类、规模、数量与祭祀方式皆为此前殷墟发掘所未见,丰富了殷墟时期的祭祀方式,也为理解洹北—殷墟城市布局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
  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为寻找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干道,搞清商王陵区的范围和洹河北岸地区的功能区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开展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工作,并在勘探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围沟、祭祀坑、墓葬、灰坑等。
  新发现的两条围沟都属于商代晚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属于殷墟王陵区陵墓的隍壕。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商王陵区的分布范围,以围沟外边界为基准,确定王陵区的范围为东西560米、南北300米。这些发现必将推动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本报记者张体义整理)
  文旅文创大事记
  2023年7月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3老家河南夏日美食季启动
  2023年8月
  “河南省数智文旅一码通”“河南非遗一张图”正式上线
  2023年9月
  2023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举办
  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举办
  2023年11月
  文艺展新姿作品谱华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艺作品展开展
  2023年12月
  书香河南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暨全省古籍工作大会开幕
  2024年1月
  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濮阳市水秀杂技文化产业园、济源市王屋老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24年“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主题活动启动
  2024年2月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
  2024年3月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55个,继续领跑全国
  “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在河南博物院精彩亮相
  2024年4月
  2024年“神州春色”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洛阳举行
  2024年5月
  2024年河南省艺术点亮演出季公益惠民演出活动启动
  2024年6月
  河南省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入选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殷墟博物馆等14家单位入选全省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本报记者郭歌整理)
  数说文旅“成绩单”
  2023年6月以来,全省上下持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河南文旅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深度开发精品线路和景区,新创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3家,新发布5条主题旅游线路、6条文物主题游径
  ●新获批立项大遗址保护工程18个,竣工验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39个,2个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建成开封州桥遗址保护利用等15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700余公里黄河生态和文化旅游复合廊道
  ●统筹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三市共接待游客3.83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的38.4%
  ●建成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277个、营地18个,开发精品课程437节
  ●新评定16家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95家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新认定144家乡村旅游特色村、48家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新增全国等级民宿3家、等级乡村民宿11家,全省等级乡村旅游民宿达到50家
  ●有序推进5家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新认定20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命名8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2023年乡村田园休闲观光游接待1.3亿人次、收入165亿元,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举办文物展陈2518个,殷墟博物馆开馆以来创造日接待游客2.2万人次记录(本报记者 郭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