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幼崽频“出镜”生态保护见成效

近期,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开展植被调查时,遇到一只白鹇鸟从一株短刺锥树干丛中跃出,经查看发现一窝产有6枚蛋的白鹇鸟巢。随后,工作人员在确保不惊扰到白鹇孵育的情况下,在鸟巢周围安装红外相机进行监测。
图片
图片
历时18天,红外相机监测到白鹇幼儿孵出并离巢。监控视频中可清晰听见白鹇妈妈引导和安抚幼儿离巢,以及幼儿回应的声音。
图片
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留鸟,现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繁殖期为4—5月,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每窝产卵4—8枚蛋,孵化期为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图片
白鹇孵育行为在墨江西歧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第一次被发现拍摄记录。据保护区管护员张保祥介绍,通常白鹇鸟的巢都是筑在林下草丛中,这么高的巢还是第一次见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年来,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运用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不间断进行监测野生动物活动,白鹇、原鸡、豹猫、红喉山鹧鸪、果子狸、野猪等野生动物幼崽频频“出镜”,表明,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较好保护,各类野生动物在此得以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