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品牌开放加盟横扫县城,究竟是开拓市场还是收割新鲜韭菜?

图片
一个东部沿海小镇的商业街,短短300米不到的距离就坐落着4家奶茶店,一个西南偏远地区的迷你购物中心,一样挤进了瑞幸、库迪、星巴克等多个咖啡店。
今年春节,有网红回家惊叹,在老家的县城,各种大城市的知名连锁品牌已经随处可见,再到五一假期,各种“县城旅游火热”“县域经济崛起”的新闻也屡屡出现在首页。
喜茶、海底捞、和府捞面,都在最近一年开放了加盟,而他们扩张的重点,也通通放在了三四线城市。
“加盟下沉”,俨然成为当下连锁品牌的最大关键词,与之相对应的,是无数县城投资者的澎湃创业热情。
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一个崭新的万亿市场似乎渐渐成形。
然而,在这股新创业潮的另一面,却是二八定律的第N次应验。
许多加盟商都发现,他们的前期投资过大,客流下降飞快,连收回成本都变得异常困难,更不要说产生稳定的收益,从而发家致富了。
为什么现在的连锁品牌都要开放加盟?参与加盟,在县城创业真的是一个好选项吗?
我们先聊一聊这股浪潮的背景。
首先是一二线大城市,经过20年的发展,早就被各种连锁品牌挤得水泄不通。
以奶茶店来说,2023年开店最多的城市是广州,已经超过13000家,紧随其后的是深圳9300家和佛山的8500家。
本来,连锁品牌在大城市扎堆不是什么稀罕事,因为这里竞争尽管激烈,但靠着高速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各品牌还是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增量市场,从而摊平成本,获得收益。
但这几年来,咱们的人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大城市的扩张速度在大大降低,可以挖掘的市场潜力,已经不够这么多企业分了。
在这个背景下,连锁品牌把目光放到三四线城市就成了一种必然,尤其是广大的县城地区,更是成为企业争相插旗的蓝海市场。
图片
今年一季度,中国社消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4.7%,其中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则超过平均值,同比增长了5.3%,占总额比重也增长到了40.1%。
而按照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披露的数据,县域经济的GDP已经占到了全国GDP的38%。
黑蚁资本则认为,县城有4成家庭税前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13%的家庭在15万以上。
包括星巴克中国的董事长,都在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表示,星巴克的县城新店的盈利能力,反而是要比一线更好。
这么看起来,县城的消费水平似乎仍在“逆势升级”,值得进一步开放。
但问题是,既然县城潜力这么大,那这些连锁品牌又为什么不亲自上阵,而是纷纷开放了加盟呢?
图片
 众所周知,连锁品牌主要是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
直营模式垂直管理全国各个门店,从员工招聘、店铺选址、日常经营统一规划。
好处是各个店铺标准化程度高,品质可控,在经营好的情况下,经营回报率特别高。
但缺点是前期投入巨大,而且随着店铺数量越来越多,整个管理的难度会不断上升。
加盟模式则是直营的反面,品牌从做消费者的生意,变成了做投资人的生意,在放弃了直接经营收益的同时,也就把大部分的风险和投资成本都转移给了加盟商。
这两种模式,没有天然的优劣之分,但当前的市场环境,却促使着各个连锁品牌都从直营转向了加盟。
冷叔认为,这首先是企业心态发生了变化
可以这么说,现在绝大部分开放加盟的企业,都有一种严重的增长焦虑,而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于连锁规模抱有强烈的执念。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零食、奶茶、甚至一部分餐饮企业,都在近期喊出了朝万店进军的口号。
要知道,在七八年前,“万店规模”对连锁品牌都还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状态。
但随着正新鸡排率先打破这个天花板,餐饮零售行业意识到,万店规模并非遥不可及。
同时他们也发现,就算只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都能带给投资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万店规模”被列入既定战略,成为许多品牌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而除了同行之间的刺激,追求万店也反映着现实环境的剧烈变化。
黑蚁资本的合伙人杨诚就说,如今在茶饮行业,“如果没有1000家高质量、强管控的门店”,已经没有资格跟头部供应商谈规模效应。
有规模才有议价权,有议价权才有竞争力,而相比烧自己钱的直营模式,开放加盟吸引社会资金入场,开店速度当然是要快得多。
一个极端案例就是库迪咖啡,完全是靠着小老板加盟,创立不到两年就开出超过7000家门店,论店铺数量,已经仅次于瑞幸。
另一方面,连锁品牌的造富逻辑也在发生改变。
之前,连锁品牌的阶段性目标和风险投资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上市。
可随着IPO收紧和股票市场对新股兴趣大大降低,这条上市套现的老路,已经越来越难走了。
但早前投资者又需要回本,在他们的压力下,品牌也必须找到日常经营以外的现金流。
靠着加盟模式,相关品牌就算短期之内无法上市,依托供应链和营业抽成,还是可以获得稳定的新收入。
图片
以茶百道为例,2021至2023年,它通过加盟店获得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9%,其中向加盟店销售货品和设备得到收入,更是每年都接近95%。
而且,连锁品牌把租金、员工等经营成本转嫁给加盟商,最终反应在财报和招股书上的,就是更低的成本,更多的现金流以及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我们看到,4月,和府捞面开放加盟,2月份,九毛九旗下的太二酸菜鱼、山的山外面酸汤火锅开放加盟。
去年9月便利蜂,7月奈雪的茶,6月海伦司,4月乐乐茶,再往前的22年,还有喜茶、虎头局、好特卖、嗨特购等一大票零售餐饮公司,都打开了加盟经营的大门。
甚至包括浓眉大眼的海底捞,也打破了30年坚持直营的规则,在今年4月宣布开放加盟。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在所有品牌都想靠着加盟模式,冲击万店规模的时候,那投入其中的加盟商,又该如何突出重围呢?
当连锁品牌开放加盟,店铺数量无一例外都迎来一次飞涨。
比如喜茶开放加盟的一年时间里,门店数量就从800多家暴增到3200多家。
而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98个连锁新茶饮品牌中,已经有68个品牌进驻了县域,占比将近70%。去年,全国县域新开连锁茶饮门店,超过9000家,平均每个县域拥有17.27家连锁奶茶店。
大城市的百茶大战的剧本,似乎正在县级单位重演,可这种重演,却与品牌下沉的初衷背道而驰。   
本来这些品牌,就是在一二线城市竞争过于激烈,所以需要开拓新鲜市场,结果下沉没几天,发现大家都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在卷。
这还形成另外一种后果,那就县城消费者的新鲜劲,在快速被消耗。
早几年,知名连锁品牌入驻县城,往往能在当地社交圈引起好一阵子的讨论热度,形成一波又一波打卡潮。
而这种人潮汹涌的景象,也常常被看作是县城消费潜力巨大的证据,用来给各品牌招募加盟提供证明。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的涌入,老县城居民对大型连锁品牌的兴趣就在不断衰减。
有某炸串品牌的县城加盟商就发现,刚开业的时候,还有许多居民打卡尝鲜,然后这部分客流会快速下降,投入几十万的加盟生意,很快就泯然众人,跟一般的普通炸串店也没有多少区别。
地段和价格,依然是这类店铺的核心竞争力,大型连锁店的品牌溢价,除了在开店初期能够吃一波新手红利,接下来马上遇到的就是经营瓶颈。
甚至许多加盟商会发现,在县城开店,不要说发财致富,连前期的投资想要收回,都是遥遥无期。
例如,和府捞面的统包合作费高达69.8万元,奈雪的茶早先单店投资预算是98万,今年虽然有所下调,但也要58万。
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底捞,在它前阵子公布的加盟申请表中,可投入资金选项,直接从1000万起。
就这,旁边还得个括号备注:“不包括贷款”。
海底捞名声在外,但光看这么高的门槛,还是不免叫人犯嘀咕说成本太高。
至于其他次一点的品牌,动辄几十万的前期投入,更是叫人怀疑是不是在割韭菜。
而这还没算,各个品牌现在普遍过百万的验资门槛。
官方声称,这些都为了保证加盟商的质量,并且提示投资风险,就如同某火锅创始人在演讲中所说的,“没钱不要做餐饮”,“如果没有准备半年到一年的赔钱就别干”。
新开门店往往需要一段“养店期”,营业收入无法覆盖成本,这期间就要求烧钱强撑,没有一定实力的加盟商确实无法负担。
实际上,现在投身入局的县城加盟商,也主要是当地的高净值中产,要么是逃离北上广的高级白领,要么是在本地已经有多家店铺的老板。
他们相信这些大城市里火爆的连锁品牌,能让自己的财富更上一层楼,在这种希望下,对亏损的容忍度也更高。
但养店不等于养成,而且结合许多品牌加盟扩张的同时,急切地寻求上市的动作来看,与其说这些门槛是在筛选优质合作伙伴,来确保经营稳定不砸招牌,倒不如说是希望在成功上市前,招股书上的数据都不会改变。
这对加盟者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这意味着品牌不是在造血,而是吸血,县城中产只不过是万店上市路上的垫脚石。
他们的盈亏无关紧要,因为从签下合约,购入总部原料和设备的那一刻起,品牌就已经站在了不败之地。
而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想,也会发现,大城市之所以有别于县城,就是因为人口、基础设施、经济规模等方面的优越性。那如果大城市,在特定环境下都会面临增长天花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条件较差的县级区域,能够置身事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盟下沉,开拓市场潜力,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你对品牌连锁放开加盟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