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个人信息瞒天过海?新型信用卡诈骗手法剖析

图片
短短两分零五秒的一个电话,你的信用卡就可能“易主”。
就在前不久,广州一家银行向公安机关反映,他们短时间内突然接到大量要求重制信用卡的申请。这些申请基本都是打电话给客服,以客户的身份用各种理由谎称信用卡损坏,随后要求重制并修改信用卡的邮寄地址。在身份证号和电话服务密码等相关信息都查验齐全的情况下,这种重制新卡的服务要求接近50%都会成功。然而,这些补办新卡的“客户”不一定是卡主本人,也有可能是盗刷信用卡的诈骗犯。他们会在致电客服验证卡片交易密码后到外地疯狂刷卡购买黄金等进行销赃,受害者被盗刷的金额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甚至有的人信用卡被刷爆后,还被开通了20多万元网贷。
广州市公安部门称,这是一个有组织的,以“重制、盗刷、销赃”为一体的新型信用卡诈骗团伙所为。经查,该团伙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对7家商业银行的900余张信用卡展开攻击,成功补办信用卡500余张,成功激活并盗刷230余张,涉案金额高达1100万元,犯罪范围囊括海南、福建、江西等地。
为此,马上消费提醒广大群众,警惕相关个人信息外流,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类似的信用卡诈骗手段看似防不胜防,实则根源在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流通。正如主要犯罪嫌疑人刘某高供述,出于平台安全漏洞和部分群众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许多本应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甚至6位数字密码等都能被不法分子窥探到并加以利用,成为伪造身份骗取钱财的工具。
除此之外,为了蒙蔽卡主的双眼,切断银行的信息警示,诈骗分子还会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通信运营商电话,直接开通短信屏蔽甚至购买短信轰炸服务。一旦成功,受害者或是无法察觉到异常,或是由于银行短信掺杂在大量垃圾短信中而将其忽略。
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任重而道远,需要多部门综合治理,那么身为消费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第一、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卡号、身份证号、CVV码以及任何验证码等重要财产隐私信息。避免在公众场合或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输入这些信息,对于任何要求提供信用卡信息的来电或信息都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最好直接联系银行官方客服进行确认。也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这些链接可能导向钓鱼网站,用以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第二、养成定时查看账户活动的习惯,定期检查信用卡账单和交易记录,对于不明消费,应立即与银行联系核实。开通信用卡交易短信提醒服务,一旦有交易发生便能立即知晓,如有异常可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收到大量垃圾短信时要格外提高警惕,认真筛查。
第三、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为信用卡和相关账户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使用容易被猜到的密码,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如果可能,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或面部识别)来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性。
最后,一旦发现信用卡被诈骗,应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按照警方和银行的指引进行后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