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到底是年纪最大的孙子,还是长子的儿子?有什么区别?

按照传统丧葬礼仪,老人去世以后,在送葬的过程中,必须由长子或者长孙举起引魂幡,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这种仪式叫打幡或扛幡,现在农村的丧葬,依旧保留了这一习俗,而因为打幡的习俗,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比如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因为发生意外已经不在人世,而长子的儿子只有9岁,次子的儿子却已经13岁,这个时候,按照传统惯例,如果长子不在,就要由长孙来扛藩引路。
图片
大儿媳和小儿媳因此发生争执,她们都说自家的孩子才是长孙,家族中的年轻人也搞不懂到底谁有理,两个媳妇吵成一团,原本肃穆的葬礼,就这样变成了一场闹剧。那么,长孙,到底是长子的儿子,还是年龄最大的孙子?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人自古就有长幼尊卑的概念,特别在古代社会,对家族继承权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无论是权力还是财富,都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图片
那么,假设没有嫡长子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中明确记载: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享有合法继承权的次序是:嫡子享有第一继承权,然后嫡孙第二,嫡子同母的弟弟排第三位,庶子排第四位,嫡孙同母的弟弟排第五,庶出的孙子排最后。
图片
那么这里要注意的是,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嫡子嫡孙,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嫡长子和嫡长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长子和长孙,为什么现在我们通常省去一个“嫡”字直接说“长子长孙”?这是因为古人可以三妻四妾,而现代人是一夫一妻,早已没有嫡庶之分。
根据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和嫡长子,有很大的区别,同样,长孙和嫡长孙,也完全不同。因为长子,不一定是正妻所生,只有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算嫡长子;
图片
而只有嫡长子的嫡长子,才算享有优先继承权的嫡长孙,由此可见,嫡长子和嫡长孙,都不是以年龄大小作为依据,首先看是否是嫡出,再看嫡出的次序,由此界定长子和长孙的身份。
由于现代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不存在嫡庶之分,比如刚才提到的案例,老人有两个儿子,按照传统,都是嫡子,大儿子是嫡长子,小儿子是嫡次子,尽管小儿子的儿子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但是,他只能称为“大孙子”,而不是传统意义所说的长孙。
图片
因此,虽然大儿子的儿子年龄比较小,但他却是真正意义的“嫡长孙”。现实生活中可能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大儿子没有生育,那这种情况,小儿子的长子就可以顺位晋升为长孙的身份,不过在古时候,必须要先将小儿子的长子过继给大儿子(侄儿过继给伯父为子),才能实现这一身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