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招潮蟹挖洞会影响土壤甲烷排放?研究有新发现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近日揭示底栖动物扰动对红树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上。
底栖生物扰动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特征之一,在红树林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土壤中大型穴居大型动物群类似于生物扰动器,其存在和活动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显著影响微生物驱动的碳循环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红树林底栖动物(如招潮蟹)的挖洞活动对土壤甲烷排放及其在微生物机制尚不清楚。
图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覃国铭博士等科研人员对两个不同红树林群落中招潮蟹扰动前后土壤中的甲烷排放、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甲烷循环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未经招潮蟹扰动的土壤相比,招潮蟹的扰动导致土壤中的甲烷排放率增加了86%-430%。招潮蟹扰动土壤铵根离子、pH值和可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较高,但硝酸盐、硫酸盐、盐度和总氮的浓度较低。
此外,招潮蟹扰动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的丰度有所增加,但甲烷氧化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却有所降低。具体而言,招潮蟹的扰动显著地增加了土壤中甲烷八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II型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这可能会导致甲烷排放量的总体增加。研究人员表示,本研究强调了在评估滨海湿地固碳潜力时,应考虑招潮蟹的生物扰动所带来的影响。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周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