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湘”门丨文化中国行·一把油纸伞如何卖出3个亿?

编者按:
观城市、观乡村、观发展、观生活……
观湘门上看潮涌,湘C君的观察记,为你展现一个乘风破浪的新湘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6月11日,阳光正好,在湘潭县石鼓镇的蜿蜒小道上,一群金发碧眼、肤色各异的“歪果仁”一路欢声笑语,引得路过的村民投来好奇又友好的目光。
原来,这是湘潭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组团来到“油纸伞特色小镇”——湘潭县石鼓镇,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研学,实地体验省级非遗油纸伞制作的传统魅力。
图片
外国留学生对油纸伞爱不释手。摄影/楚湟
“太有意思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伞。”来自巴基斯坦的麦塔布高兴地说。“我好想带回家,让父亲、母亲也看一看。这些伞出口吗?”来自乌干达的李连杰也是一脸兴奋……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往往面临严峻挑战,但石鼓镇的油纸(布)伞制作这门传承了600多年的古老技艺,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年产超15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
图片
外国留学生进行创作体验。摄影/楚湟
匠心独运 非遗文化的现代演绎
2016年,石鼓油纸(布)伞成功申遗,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肉眼可见地实现提升。“要想打开市场,一定要依托品牌效应,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好石鼓油纸伞故事。”石鼓镇镇长徐彬说,近年来乡镇通过拍摄高质量宣传片、打造研学基地、建立线下体验店等形式,实行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用非遗故事擦亮石鼓油纸(布)伞“金字招牌”。
图片
石鼓油纸伞生产车间一角。
与其他雨伞相比,石鼓油纸(布)伞的特点在于审美化。一根青竹,要经历浸泡、药水煮、刮青、画花、收伞等82道工序才能完成,实现全手工制作。每一把伞都蕴含了手艺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非遗光环的加持下,石鼓油纸(布)伞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活跃在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目前,石鼓油纸(布)伞年产超15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品畅销国内外,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产业升级 集聚效应带领全民致富
近年来,石鼓镇依托油纸(布)伞这一特色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全镇有73家产业链厂,其中有36家成品伞厂,2022年镇内宇昌伞业成功登录湖南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文创板,现有2家企业正在接受相关辅导预备上市。
全民制伞已成为石鼓镇的一大特色,全镇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制伞行业中,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伞骨制作、伞面绘制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
走在铜梁村的村道上,不时能看到村民们坐在小板凳上,一边谈笑一边手拿着伞骨在进行穿骨、糊面等工序。“我已经带了七八个徒弟了,空闲的时候一起聊天一起做伞,每个月也能赚个八九百元咧。”今年78岁的铜梁村村民朱建娥高兴地说。
图片
村民正在制伞。
能形成这样欣欣向荣的生产局面,得益于石鼓镇油纸伞生产采取“规模厂+加工户”“外发+集中”的形式,将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延伸到群众家中,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让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仅2024年,这里的油纸(布)伞制作就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
创新驱动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创新是传统产业焕发活力的关键。在湘C君看来,石鼓镇油纸(布)伞的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上,而是积极探索与现代设计、网络营销的结合,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让油纸伞跨越地域限制,走向世界。
其中,石鼓油纸(布)伞协会聚焦电商领域,引进专业人才,开展电商培训,协助企业组建专业电商团队。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在各大电商平台创建网店,推动了销量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图片
油纸伞几乎成为古风摄影的标配。周乐介绍,自己拼多多店铺的主要用户集中在15-25岁的年轻人群体。
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石鼓油纸伞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机遇。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是石鼓镇油纸伞的龙头企业,其线上销售占比达90%以上,每月能销售8000多单,实现月销售额40万元左右。
“油纸伞制作技术得靠日复一日的打磨,电商运营则是一件更具挑战的工作,对于我而言更有吸引力。”宇昌伞业董事周乐今年26岁,4月份他带领油纸伞运营团队创立了油纸伞传媒以及直播工作室,希望可以通过国风油纸伞的视频直播,让石鼓油纸伞在短视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湘C君的观察+
湘潭县石鼓镇油纸(布)伞的故事,是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经济格格不入,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勇于创新,古老的技艺也能在现代社会绽放璀璨光芒,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石鼓油纸(布)伞的三亿元产值,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对匠心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最好证明。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穿越了六个世纪的石鼓油纸伞,还将继续书写更多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