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王小川、李大海、张鹏、杨植麟……“60后”至“90后”四代创业者在AI春晚共话AGI之路

2024年6月14日,在一年一度的国内“AI春晚”智源大会上,集齐了“60后”李开复、“70后”王小川、“80后”李大海和张鹏、“90后”杨植麟这四个年龄段的AI大模型创业者。
会上,他们围绕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发表了诸多观点和看法,并普遍认为大模型是通往AGI之路的基石。
不过,由于眼下有关AGI的定义尚未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他们也基于这一话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60后”李开复:只要能推动AI实现商业价值,就是人类贴近AGI的重要一步
李开复本科和博士分别毕业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曾在博士就读的学校担任过两年助理教授,也曾先后供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知名公司。
2009年,他创办了一家名为“创新工场”的企业。该公司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
2023年,年逾花甲的他亲自带队筹办AI 2.0公司“零一万物”并担任CEO,从投资人转型为大模型公司的创业者。
他曾公开表示,之所以创办该公司,是希望能完成自己博士申请信里提到的一生最大的梦想,即做出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AI。这样来看,如今备受关注的AGI,有望助力他实现这一梦想。
在本届智源大会上,李开复指出,目前AGI的定义因人而异。如果把它定义为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就只是把人当做金标准。只要大模型的规模定律继续推进,AI就会一年比一年更聪明。但它聪明的方向、能做的事情,也许是人从来都不能做到的。
“因为我是做投资和创业的,所以我想看到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会太纠结AGI是否能够百分百地做到人类能做的事情。只要它帮你把东西买了、把事情解决了,就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也是贴近AGI的重要一步。”他说。工作之余,李开复也致力于技术布道,曾出版过相关的书籍。笔者观察到在李开复离场的时候,有一位粉丝拿着图书请他签名留念。
图片
图丨李开复(来源:资料图)
“70后”王小川:“人造医生就是AGI”
少年时期,王小川就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天分。1996年,18岁的他因获得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被点招入清华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步入职业生涯后,他曾先后主持开发搜狗搜索、搜狗输入法等产品,并推动阿里巴巴和腾讯战略入股搜狗。2017年,他作为搜狗创始人,带领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2003年,又联合创办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并在之后推出多款大模型产品,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OpenAI基础大模型及颠覆性上层应用。
在他看来,AGI的第一个变化是,开始拥有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甚至是多模态图片处理能力。从学习范式来看,人类一直希望AGI能够向人类学习。
基于此,在该大会上,王小川将医生和AGI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可以基本划等号。
“医生是所有职业当中智力密度最高的一个,既需要多模态,也需要少幻觉、记忆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把今天行业上能共识的能力,映射到对于医生的要求中去。如果拿这个做标准,人造医生就是AGI。”他说。
图片
图丨王小川(来源:资料图)
“80后”李大海:当大模型的边际成本趋于零,就是AGI基本来到的那一天
2006年,李大海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而后,他先后在谷歌、豌豆荚、知乎等公司任职。
2023年,在AI大模型创业浪潮中,他成为面壁智能创业团队一号位,担任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主要负责战略发展和日常运营管理。而这,也是他第四次创业。
对于AGI,他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如果我们执行任何一个任务的边际成本都为零,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AGI”。
他相信,未来大模型的门槛会越来越低,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等到接近于零的时候,就是AGI基本到来的时候。
同时,他也强调大模型的智能密度非常重要。“有可能到实现AGI的那一天,今天像庞然大物一样的大模型已足够小型化。譬如,把一个10万亿参数模型达到的智能水平,降低到1万亿、1千亿参数就能实现,这也是一个要持续突破的事情。”他说。
图片
图丨李大海(来源:资料图)
另外,对于不久前美国斯坦福大学AI团队抄袭面壁智能开源模型,并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这一事件,他也在智源大会上给出了公开回应。
一方面,他和团队认为这是由海外个别学生组成的小团队做出的个人行为,不代表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学校。另一方面,也表示会更加坚定地相信开源的力量。
“这件事情最开始是由开源社区的热心参与者发现之后曝光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开源的力量很强大,觉得持续做开源贡献,能够给公司带来正向收益。”他说。
“80后”张鹏:AGI是一种信念或符号,它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在不断变化
1998年,张鹏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并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和硕士两个重要时期。
毕业后,他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产开源GLM系列大模型、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AMiner、规模跨语言知识图谱XLORE等项目的研发工作。并且,也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语义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
2018年,他开始攻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2019年,又以CEO的身份,带领团队走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基于研究成果创办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AI”)。
该公司专注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聚焦开展大模型的中国创新,在几年时间里先后推出多款优秀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产品。
在他看来,当下没有人能够说清楚AGI的定义反而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还有许多未知空间等待大家的探索。
图片
图丨张鹏(来源:资料图)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它是我们的一种信念,是一个符号,它的内涵和外延是在不断变化的。”他表示,当前我们的目标是以人为参照,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这是我们的愿景。
“当然,机器的能力远不止人的水平,我们期待它可以出现超越人的能力,所以在AGI中我们会提到超智能。不过,不管它能否产生超过人的水平,我们都会不断更新AGI的内涵和外延。”他说。
“90后”杨植麟:未必要赋予AGI可量化的定义,关键是人类要提前做好准备
1993年出生的杨植麟,是本次参与大会的AI创业者中少有的一位“90后”。
高中时期的他,曾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并因此获得清华大学保送生资格。
最初,他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录取,到大二时才转专业进入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他来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在Facebook(现Meta)人工智能研究院、Google Brain等团队工作过。
2023年,他走上创业道路,以CEO身份成立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 Chat。
在该大会上,面对何为AGI的提问,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AGI的定义是重要的,但现在并不一定需要精确、量化的定义,它可能是一个定性、感性的东西,最重要的作用是能让这个社会或所有人对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做一个准备。”
图片
图丨杨植麟(来源:资料图)
同时,他也认为在短期之内,也需要给AGI一些量化。“如果完全没有量化,就无法衡量AGI的开发进度是怎样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他说。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最后一个环节的嘉宾,颇受欢迎的他刚一走下台,就受到了一众参会者的“围堵”。
图片
图丨杨植麟刚走下台就被一众参会者“围堵”(来源:资料图)
实际上,上述几位CEO都是AI大模型初创企业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创业者,而他们也都在本届智源大会上得到亮相。
图片
图丨对话合照(来源:资料图)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60后”李开复亮相于由上一任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70后”)主持的圆桌论坛环节里,而其他几位“70后”至“90后”的创始人则亮相于由现任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85后”)主持的圆桌论坛环节里。
图片
图丨对话合照(来源:资料图)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不仅体现了AI大模型创业领域的代际传承,也展现了作为一家科研机构的智源研究院,在管理方面的代际传承。
由此可见,无论是AI业界还是AI学界,都有着一定传承,而其中的受益者便是千万个你你我我。同样的,真正的AGI一定要让人类受惠,才是真用有意义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