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50余万尾珍稀特有鱼类在重庆放流长江

6月17日上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2024年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区米帮沱码头举行,50余万尾稀特有鱼类被放流入长江。
图片
珍稀特有鱼类正在被放流。华龙网首席记者 杨洋 摄
“3、2、1,放!”随着现场工作人员的口令,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珍稀特有鱼类伴着水流跃入江中,它们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还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及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这批鱼在放流之前已按照珍稀、特有种5%,名优种1%的标记率,采用切鳍标记、体外标志、内藏可视标志、化学标志等4种标记方法,对17000余尾苗种进行标记。
图片
珍稀特有鱼类跃入长江。华龙网首席记者 杨洋 摄
“现在放流的鱼类组成和数量更加科学合理了,放流的流程也更加规范。”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多年参加增殖放流活动,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主办方专门选择了一个水流较缓的区域进行放流,减少鱼类入江时的应激反应,让它们更容易适应放流环境,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到。
2020年以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共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0余次。放流鱼类14种1000余万尾,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400余万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保护区范围内,曾经偶见的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近年来越来越常见。” 重庆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欣慰地告诉记者,重庆近年来增殖放流活动的成效已逐渐显现出来,对水生生态的修复助力作用十分明显。未来,他们还将在重庆市林业局的指导下,以增殖放流活动为抓手,进一步促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恢复生态修复。
据悉,本次放流以“放流珍稀特有鱼类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主题,邀请了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市农业农村委和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5位专家对苗种标记、抽样、测量、称重、装车、放流等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验收。此外,还邀请了重庆市渝信公证处对活动全程监督、公证。
华龙网首席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