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文物开箱查验!古埃及文明大展揭开神秘一角

图片
6月17日13:35分,伴随着埃赫纳吞巨像和彩绘人形棺相继开箱查验,将于7月18日在上博人民广场馆启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揭开神秘一角。
图片
这是近20年来埃及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最大规模出境展之一,汇集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最新考古发现的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为了促成这一载入史册的文明之旅,许多人付出了努力。6月16日清晨3:30分,满载上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借展文物的货机包机,飞越近万公里,抵达浦东机场。紧接着,海关、公安、航空公司、运输公司人员通力合作,加班加点完成文物清关。22:12分,从埃及远到而来的788件文物分载9辆车安全抵达上博人民广场馆。而在此之前,上博派出支6人团队奔赴埃及,在埃方支持下,花费三周时间完成所有借展文物的清点和打包装箱。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条件有限,文物数量多、体量大、材质复杂,还遇上非洲有记录以来6月最高气温。和同事们打完这场“硬仗”的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赵岑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分享埃及文物点交背后的故事。
问:这一次去埃及的重点工作是什么?提前做了哪些准备?
答:上博从展览部、保管部、考古部等不同部门抽调了6个人过去,主要的工作是清点文物,就是所谓的点交,关注重点是文物安全。即确认是不是合同里面涉及的文物,以及忠实记录这些文物的现状。此次借展文物年份久远,表面会有一些开裂剥落,我们把情况记录下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尽量使其借过来的时候什么样子,还回去也是什么样子。
图片
以往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古埃及文物,比较多的是从欧洲博物馆借展。这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直接与埃及政府合作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也是我们第一次去埃及本土清点文物,在出发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系统了解古埃及的文化历史背景,认真预习了文物清单,但毕竟只是纸质材料,还是觉得难度比较大。
问:主要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个难点是,超出以往经验范畴,没有接触过埃及本土文物实物,对不同材质文物保存到现在的状况心里没底。
第二个难点是点交的文物数量多、体量大、材质复杂。上博以前做的比较多是古代艺术精品展,以单一材质或少数几种材质为主。这一次是文明大展,以文物讲述几千年的文明故事,涉及到文物类型多样。据统计,借展的文物中,超过一吨的雕像或者石碑就有10件,重达五六百公斤有很多,还有复杂的彩棺,总体量大概是上博东馆常设展厅雕塑馆的三倍。遇上大的文物,拆就要拆一天,然后打包也要一天,且仅靠人力无法完成,需要专业设备辅助。由于展品数量、重量、体积惊人,大展开了文物运输方面的一个先例——首次以包机方式沿开罗至上海特批航线将所有借展文物运抵中国。
图片
第三个难点是时间长、基础设施薄弱。我们5月18号凌晨的飞机到达开罗,5月19号开始工作,6月9日完成文物的清点和打包,6月10日乘机返回上海。这次点交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个是在萨卡拉考古遗址。此番借展文物涉及7家博物馆和1个考古工地,原计划是6周时间,后来跟埃方协商后压缩到3周,请他们先把其他6家博物馆东西都运到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博物馆,观众很多。由于空间有限,中大型文物直接就在展厅现场拆、现场点交、现场打包、现场装箱,因此很多游客目睹了我们敞开式工作模式。来埃博参观的中国游客看到打包箱上的上海博物馆的封条很兴奋,不断地有人过来询问我们的工作,也有国外的观众在打听,这些文物将去哪里。有意思的是,2月份的时候中埃双方签约的时候,我们作为游客去埃及国家博物馆参观,拍了一张图坦卡蒙雕像的图片,结果去工作了之后发现原来现场拆下来的文物中就有这件,文物搬走后,埃方做了块牌子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上面写着:”我出去展览了。”
图片
当地气候炎热,我们待的三周时间里,四十度的高温是常态,最热的一天室外温度飙升至55度多。埃及国家博物馆整个馆是没有空调的,所有的文物都处于一个自然环境当中,文物保护条件较为有限。传世文物的保存状况还相对好些,萨卡拉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特别是新出土的文物,状况还要复杂的多,因此点交报告会更长,拍的照片也更多。事实上,无论是在埃及国家博物馆还是在萨卡拉遗址,当地的修复师都一直跟在旁边,对不太安全或者不太稳固的地方进行加固处理。所有文物装箱完毕,共计使用了91个板条箱,其中90箱是文物,满满一箱是文物点交报告。
图片
问: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你如何向观众推荐此次大展的亮点?
答:虽然这次大展的文物点交、打包、运输、布展等难度很高,但是对观众来讲可以看到很多从来没有面世过的文物,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一个是有很多大型雕像,特别是罕见的雕像群。此次来沪最高的一件石雕——麦伦普塔站像,高2.4米,重2吨多,将在上博人民广场馆户外广场上展出。最先开箱查验的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似的雕像之一,原高约4米,排列于卡纳克阿吞神庙露天庭院的南墙和西墙南端。在人物刻画上,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
图片
另一个是彩棺,在其它埃及相关的展览很少见。比如,率先亮相的“绿脸”棺近年出土于萨卡拉猫神庙遗址区,是典型的带底座人形棺,棺外铭文从中部一直延伸至底座,底座上亦写有一行铭文,在棺椁的背面也有铭文。
还有难得一见的动物木乃伊,包括猫、猴子、鳄鱼、狮子等。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叶辰亮、上海博物馆编辑:王彦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