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浙江80岁老汉在儿子墓中取出一个破包,竟有20件一级文物

中国的孝道传承自古以来都是子女给父母守墓,但是在1951年时,浙江宁波却有这么一位替儿子守墓的80岁老父亲,而且他这个墓一守就是23年。
这位老父亲名叫张爵谦,他是在给次子张静泉守墓,一直到1951年时,他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恐怕不能再给儿子守墓了,于是他就打开了儿子的坟墓,并从墓中取出了一个破包。
随即张爵谦就把从儿子墓中取出来的破包上交给了当地政府,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看到这个破包里的东西之后非常震惊,赶忙将这个破包珍重的包裹好上报给了党中央,而这个破包更是直接惊动了党中央。
那么张爵谦老人从儿子张静泉墓中挖出的这个破包里有什么会如此惊人?他的儿子张静泉又是什么来头呢?
图片
老子给儿子守墓成村里一大奇闻
1927年的某日深夜,居住在宁波市镇海县泰邱乡(现今为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的张爵谦似乎听到自家院子里的牛棚有声响,于是他起身到院子里查看,果然发现了牛棚里有人影,他就赶紧厉声喝问:“是谁?”
这个人影听到张爵谦的喝问并没有害怕,反而说出了让张爵谦想念已久的声音,原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爵谦离家在外多年的次子张静泉。
张静泉向张爵谦表明身份后,张爵谦老泪纵横,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了,他赶紧拉着张静泉的手就往屋里走。
但是张静泉却十分紧张,不仅连向张爵谦打了噤声的手势,还压低声音对悄悄对张爵谦说道:“爹,儿子今天回来不能多待,主要是为了把这个包裹交给您。”
图片
说完张静泉就把一个布包塞到了张爵谦的手上,并且很郑重严肃的对张爵谦说道:“爹,这东西您一定要保管好不要让它有任何闪失,而且要秘密藏起来,千万不能对别人说,即便是三弟也不能说,等将来我回来取走。”
虽然张爵谦听的是一头雾水,但他还是没有拒绝儿子张静泉,而是点了点头,只不过接下来张静泉说的话让他心里发凉。
只听张静泉接下来说道:“爹,我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说完张静泉又指了指张爵谦怀中的包裹说道:“爹,这个东西比儿子的命还重要,您一定要把他藏好了。将来如果我回不来,请您一定要把它交给中国共产党,到时候您就说这是张人亚留下给您的,这个名字是我加入共产党之后的新名字。”
图片
向张爵谦交代完这些之后,张静泉片刻也没在家中停留,而是趁着夜色又悄悄离开了。
张爵谦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充满了不舍的泪水,但他当时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与儿子最后一次见面。
收下这个包裹之后,张爵谦总是担心怎么隐藏,他怕不小心弄丢了,辜负了儿子的一片心血。
最终在1928年初时,张爵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在张静泉早逝的妻子顾玉娥墓边上给张静泉立了一个衣冠冢,随即他对村里人称老二张静泉在外面去世了,然后他将张静泉交给他的包裹封存好埋进了衣冠冢中。
就这样张爵谦还不放心,他为了能看护好这个包裹,又在衣冠冢边上修建了一个茅草屋,从此他就吃住在里面,由此他也成了给儿子守墓的老子,时间一长,老子给儿子守墓就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趣谈。
图片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张爵谦也不在意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他每天都坐在张静泉的衣冠冢前向进村的小路方向望着、盼着,似乎他就这么望着、盼着就能把儿子张静泉盼回来一样。
但是一天天过去,张爵谦始终没能再见到儿子回村,就这样他一直在张静泉的衣冠冢前守望到了1951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人民政府已经成立,全中国解放的消息传到年逾八旬的张爵谦这里时,他佝偻的身子仿佛直了起来,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在这一刻张爵谦好像看到了儿子张静泉回到了村里,也是这一刻张爵谦想起了张静泉临走时留下的话,“爹,如果将来我回不来了,请您一定要把这个包裹交给中国共产党。”
图片
张爵谦此时明白了儿子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而他现在也已经年逾八旬,他再不把衣冠冢里的包裹交给中国共产党可能就没机会了。
于是张爵谦找来三子张静茂,他告诉张静茂说道:“你不是总不相信你二哥死了,爹现在告诉你,你二哥当年在四一二事件时确实没死,四一二事件后他曾偷偷回到过咱家,把一个包裹交给了我,现在这个包裹就在他的坟墓中,你取出来去交给人民政府。”
张静茂听后大吃一惊,当初张爵谦跟他说二哥张静泉已经在外面去世时他并不相信,现在听完张爵谦的话他更加惊讶,于是他赶紧挖开张静泉的衣冠冢,并取出包裹交给了人民政府,这个包裹最终也直接惊动了党中央。
那么张静泉一直没有再回家他去哪了?他的包裹中又隐藏了什么东西让党中央如此重视呢?
图片
守护红色火种,保留党史见证的张人亚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于宁波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家庭是十分贫寒,虽然如此,但是他的父亲张爵谦还是砸锅卖铁坚持供他读书,直到后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才被迫辍学。
1913年张人亚辍学之后为了减轻家庭压力,他就只身跑到上海,到上海老凤祥银楼当了一名金银制品制作工人。
虽然不能再读书,但是张人亚十分渴望学习和读书,并且对书籍十分珍爱。由于他好学习,因此他在上海期间接触到了很多进步书籍,也接触到了不少无产阶级革命理念。
也是在上海张人亚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提出的“工人万岁”、“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张人亚自幼在上海做劳工,亲身经历过资本家对劳工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他对陈独秀的理念非常赞同,这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想法。
1920年张人亚回乡与顾玉娥相亲并结婚,但是婚后没多久张人亚就对妻子顾玉娥表示他要回到上海去进行革命事业,虽然顾玉娥不懂,但听着张人亚给她讲述资本家对劳工的剥削和压迫,她坚决支持丈夫走向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图片
1921年张人亚回到上海之后就义无反顾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也成了当时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入党之后,他为了改变工人的弱势地位,组织上海金银手工业从业工人1600余人成立了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他出任俱乐部主席。
此后为了提升金银业工人的待遇,张人亚领导发动了金银业罢工运动,要求资本家提升从业工人的待遇,虽然资本家最后被迫做出妥协,但是工人罢工运动还是被资本家联合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去。
而罢工运动被镇压之后,俱乐部被当局强行解散,张人亚也被业内联合封杀,他被迫离开了金银业,这时候他为了隐藏身份,化名为张人亚,继续从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24年时,张人亚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进行深造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张人亚见到了苏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而强大兴盛,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跟着共产党走,继续完成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任。
图片
照片中间者为张人亚
就这样张人亚一直忙于革命事业,新婚之后再未回过家乡,连他的妻子顾玉娥在1925年时去世,他都没能赶回去送最后一程。
1925年时,由于中国革命急需人才,张人亚被紧急召回国内,张人亚回到国内后,在上海一直组织从事反帝斗争。
张人亚十分珍惜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党的每一份珍贵文献资料他都十分珍重的收藏起来。
1920年时,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上海发行出版,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张人亚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译本珍而重之的收藏起来。
1922年时,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会后党组织把党章等各种文件印在一本小册子上发给了每一位党员同志,张人亚得到这些之后都是珍而重之的保存起来。
像这些很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资料和文件张人亚都非常珍重的保存起来,可以说他守护了红色火种,留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资料。
图片
张人亚年轻时的老照片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当局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事件,在这期间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宁可杀错,也绝不放过,当时凡是藏有与共产党相关的文件、书籍都会遭到杀身之祸。
在这种背景下,张人亚想完好保存《共产党宣言》和二大党章等文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些东西一旦被人发现,不仅他要被国民党枪毙,还会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被毁,因此他为了保存好这些党的珍贵资料,想出办法就是跑回老家,交给老爹张爵谦秘密保管收藏,于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事情。
张爵谦为了更好的保存张人亚交给他的这些资料,他特意对外称张人亚已经去世,并给张人亚修建了衣冠冢,但是他只在墓碑上刻上了“泉张公墓”四个字,故意少刻了一个“静”字,这就代表着张人亚并不是真死了,他的内心是期盼着儿子早日归来。
图片
而张人亚离开家乡之后,他躲过了白色恐怖时期,此后他来到瑞金,继续从事革命事业,在瑞金时期,他担任了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给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当副手。
此后张人亚在苏区又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发行部部长、印刷局局长的职务,在这期间他出版、印刷、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军事、政治、教育、文教等方面书籍,为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也由于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张人亚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1932年12月23日时,张人亚带病坚持工作,从瑞金前往福建检查工作时,在途中突然发病不幸去世,年仅34岁。
由于当时通讯不畅、环境恶劣,再加上当时共产党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因此张人亚因公殉职后埋葬于何处都无人知晓,所以由于通讯闭塞张爵谦并不知道儿子早已经去世的消息,还在一直盼着儿子回家,却也没能盼到儿子归来。
图片
而张爵谦上交的包裹中,据统计共留存有党史的珍贵文献63件,其中认定为一级文物的有20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等等。现如今张爵谦和张人亚父子保护的这些文物大多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永久收藏起来。
如果有幸去参观张人亚保存下来的这些文物,了解背后的故事后都不禁会让人热泪盈眶,这些珍贵的党史文献背后承载的是当时像张人亚这样的革命志士对中国革命的热情和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由于早期与张人亚共事的党内同志后来或失踪或牺牲以及档案的丢失,张爵谦最后还是没能知道张人亚确切的消息,最终带着没能见到儿子的遗憾离世。
而张家的人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张人亚,他们在后来多次寻找打探张人亚的下落,但始终没能找到,直到2005年,张家人偶然发现了一版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的消息,张家人这才知道张人亚早在1932年就因公殉职了。
在《红色中华》追悼张人亚的悼文中评价他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是的,张人亚和其他革命志士一道用生命和热血铸造了一个新的中国!
图片
写在最后
张爵谦和张人亚父子两代人守护红色火种,他们的事迹说起来颇有古代烈侠风范,令人既感动且敬佩。
随着历史在前进,现今像张人亚这般的革命志士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像张人亚这样的革命志士的事迹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的美丽中国是他们这些革命志士用鲜血和青春换来的。
其实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革命历史事迹,那都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生,因为先烈们的付出,所以才有了现今美好的中国。“这盛世,如您所愿!”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