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因救人,授课迟到受处分:“医”与“教”管理难题何解

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视觉中国图
在小儿科门诊,主治医师俞莉的挂号费用是每次10元。
她从事儿科医疗6年,每周四上午出诊。但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挂号页面中,即将到来的2024年6月20日周四标注了一行红色小字:临时停号。
一个多月前,一个本该在8点授课的周五早晨,她发现自己分管的一名患儿病情突然变化,疑似脑出血。她随即进行紧急处理,救治完成后赶去教室,抵达时间为8点29分。
这个早晨随后被详细记录在一则大学老师被处罚的通报中。那则通报提到,俞莉上课迟到29分钟,最终被认定为教学差错,予以扣除当月奖金、全校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同天,南方医科大学通报称,已关注到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师被通报的网络信息,正在向相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
该校大三学生林斌(化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始终坚信生命至上。对于如何对待医学类院校这种特殊事件,希望得到一个令人能够接受的处理范式。
迟到的授课
俞莉迟到的那节课是“Pediatrics”,即“儿科学”。
这是她所教授的三门课之一。林斌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俞莉的授课课表,2024年3月29日六七节“儿科学”,属大课,面向2021预防科学四个班共计177人;4月22日6至9节、5月10日1至4节都是“Pediatrics”,只面向2019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班级,一堂课62人。
5月10日的课需要全英文授课。按照林斌说法,这门课是面向该校留学生,一节课40分钟,上4节,讲一整个上午。“这门课学校会请很多老师,每个老师讲他最拿手的一节课。俞莉老师讲的就是儿童危重症。”
但这次授课生出了变数。根据该校发布的《关于2023学年春季学期儿科教师上课迟到事件的查处通报》,学生反馈上课铃响但授课教师未按时到达教室。
通报称,当时俞莉分管的患儿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死亡风险高,所以她在授课前到达科室查看患儿情况,其间患儿出现双侧瞳孔反射稍迟钝、颈部置管处渗血等情况,疑似脑出血,遂进行紧急处理,俞莉因情况紧张未能及时报告教研室,最终导致了迟到事件。
临床医学系一名老师在获知情况后立即到达教室安抚学生,并与俞莉保持联系。俞莉在处理完紧急状况后,于8时29分赶回教室并做好后续课程教学安排,完成了授课任务。
通报还显示,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事故(差错)审定及处理办法》文件规定,“因上课不守时(迟到、早退、中途离场)造成授课时间延误在15分钟—30分钟的,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如因特殊情况发生教学事故(差错),则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即前述南方医院,也是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根据通报,俞莉当日迟到时长为29分钟,但是为了抢救病人并非故意为之,且俞莉在问题处理完后及时到达教室,将授课内容妥善安排,顺利完成了授课任务,未造成不良影响。经研究决定,对俞莉做出以下处理: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俞莉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取消俞莉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这一通报内容引起网友质疑。有教育学者撰文称,网友质疑这一处分,是出于朴素的认知:为了抢救病人而迟到,这是事出有因,为何学校还要对这名教师进行处罚?
“医疗教学确实跟普通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认知上有一定的差距。”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实已经降了两级处理了(指减轻处分),写那么详细,就是为这个医生充分解释说明,但是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
无法授课之后
医学类院校学生对老师临时无法授课的情况并不陌生,医院总是充满突发状况。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李亮(化名)见过各式各样的应对方案,有的老师忙于手术,安排自己的住院医师或助教老师前去解释:“那边正在抢救”“病房有事儿实在走不开”“在手术台上没下来呢”。有的老师会直接在微信群、QQ群提前告知。
李亮提到,在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切分得很细,涉及多个系统、多种疾病,每个细分领域的任课教师会相应改变,讲授各自的专精方向。在这类教师更替频繁的课程中,有时教师没有及时到场,可能会被认定为教学事故。
他解释:“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会觉得,会不会是老师忘了上课?但我们又联系不上他,就先找科教科的老师。科教科知道这个事儿之后,就觉得这是个重大的教学事故。”
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们是表示理解和默许的。李亮说:“毕竟老师们要兼顾教学与诊疗工作,大家都是很累的。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更多都还是理解。”
按照情况和制度差异,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暂时自习等待、临时调课或换人代课。
部分医科大学教务管理科会为突发状况提前安排课程备班,即若科任教师A因故不能授课,教师B就会临时顶替,进行应急预案排班,避免出现“空课堂的教学事故”。“我们替班老师一般是教研室资历较浅的老师。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医院那边突然有病人要抢救,就会启动应急预案。”东北某医院一名医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锦州医科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备班制度,如果任课教师临时有事,会协调其他合适的时间补课。
林斌觉得学校很难协调备班方案:“因为老师同时也是医生,除了管病人,也要管实验室、带学生、开会,还有义诊。每个老师的时间都很满,排课的人也很难去协调。一门大课至少四五个老师授课,要考虑在哪个教室、什么时间,也要考虑老师的出诊时间,很困难。”
南方医科大学一名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前也有老师上课迟到,当时老师及时通知,并由另一个老师暂时代课,同学们都表示理解。
教学与临床的冲突
对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来说,协调教学与医疗任务属于日常难题。
“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是双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医生,第二种身份是老师。”在华中地区某大学附属医院一名主治医师看来,本次争议中,俞莉遇到的是“理由最充分”的情况。但除了治病救人外,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更难的抉择,比如开会和上大课的时间起了冲突;头一晚在医院值夜班,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给学生上课。
医院安排的值班时间,有时会和学校的上课时间重叠,这时大多要靠医生自己协调。
按照该医生说法,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大学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有关,学校及其附属医院是相对独立管理的两个单位,教学任务和临床任务分属不同单位,高校教学科负责管理教学任务,附属医院则管理临床工作,各自拥有不同的行政体系与运行规则。
医生很难以临床突发事件为理由向学校请假。“现在的情况是,在医学院那边,管教学的跟管临床的没有关系。”
该医生觉得,医生普遍压力较大,教学、临床、科研均占据大量的时间精力,“医学院这边,现在对教学抓得很紧,考勤普遍变得比较严。临床上的任务多,医院的考核也多,出院率、转床率、投诉率、药占比,各种各样都有。科研也必须‘卷’,因为涉及晋升。”
他会很明显感知到,教学与医疗任务量都集中在临床一线医生身上,医教研很难兼顾。
“我们天天强调的就是这三个(医教研)要一起发展,不能有缺口。但是他们不会给你把时间完全排开,经常有矛盾的地方。”李亮说,“有讲课资格的老师最起码都得是副主任、副教授这个级别。但是现实情况是,他们一边在医院带治疗小组救治病人,一边还要兼顾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如果遇到教学与医疗任务安排冲突,医生会怎么处理?上述医生的回答很迅速:教学优先。“因为它是真罚。临床上有各种方法可以跟别人解释,手术可能要往后延,但教学这边,不到就是不行,迟到5分钟以上就算是教学事故。”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翊宁 李心月
责编 何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