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服务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30项,“分娩镇痛”等单独立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各地原有的产科类价格项目按照适宜的颗粒度被统一规范整合成了30项,从而更好适应临床实际。”6月17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段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产科进一步强化服务产出为导向,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
6月15日,据国家医保局官方网站,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30项。
图片
把“方言”统一成“普通话”,规范整合产科类价格项目
国家医保局表示,规范整合产科类价格项目,就是要把各地相对有特点的医疗服务项目“方言”变成全国统一的“普通话”。
“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各省之间价格项目不仅数量差异较大,价格项目的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以及耗材收费等也有较大差异。”段涛介绍,以生产为例,顺产、剖腹产、阴道助产等涉及到的手术耗材和收费项目容易出现相互捆绑、拆分过细等诸多问题,也给临床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福建省龙岩市一医院妇科王凡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传统的产科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需求。“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的助产方式将逐步被引入临床,过去将具体操作与价格项目紧密绑定的立项方式,导致价格项目拆分过细、颗粒度过小,无法很好适应一些新技术的收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技术快速进入临床的现实需要。”
根据《指南》,产科类原则上按照孕产流程进行分段立项,即根据妊娠期、产前、生产、产后等各环节的具体检查治疗或操作分别设立项目,不再与具体技术细节挂钩。例如,价格项目分为产前阶段的“产前常规检查”“胎心监测”,临产阶段的“催引产”“产程管理”等。
“分娩镇痛”等单独立项,指南立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国家医保局表示,根据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13%的女性青年存在对怀孕和分娩过程的惧怕心理。本次产科类立项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明确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
“近年不少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一些更加人性化的产科医疗服务,如‘分娩镇痛’等,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段涛表示,由于没有独立的价格项目标准,只能对照一些已有项目来收费,减少了提供人人性化产科服务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地方麻醉医生数量有限,也无法满足此类生育医疗服务需求。
段涛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产科项目的收费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这也导致产科医疗服务价格与其实际劳务价值不相匹配。《指南》中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尊重临床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各方意见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
在王凡看来,“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的单独立项,不仅很好地彰显了以人为本、以产妇为中心的思维理念,也对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大大提高了产科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妇产医者们“累死累活妇产科”的抱怨。
以“阴道分娩”为例,根据复杂程度分别设立“阴道分娩(常规)”和“阴道分娩(复杂)”。同时,统一计价单位,将“胎心监测”“阴道分娩”“羊膜腔穿刺”等可能涉及多胎的项目,计价单位一律明确为“胎/次”,从价格项目层面统一引导地方医保部门关注产科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随着《指南》的实施,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但这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后续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段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