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成“舔颜剧”,命中美女赛道的正确打法

作者|CY
最近大家在看刘亦菲的新剧《玫瑰的故事》,究竟是在看女主角黄亦玫,还是借着黄亦玫欣赏刘亦菲的颜值,恐怕见仁见智。
剧中,由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是一个出身书香世家,貌若天仙、备受宠爱的大小姐。
黄亦玫所在之处,路人皆行注目礼。小男生在楼下蹲点送花送礼物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即将结婚的男人为她悔婚。
播出之后,网友们纷纷评价,黄亦玫长着刘亦菲的脸,剧情瞬间就合理了。不论观众追不追刘亦菲,客观上都不得不承认,刘亦菲和美女赛道有着超高的适配度。
图片
在赛道之说出现之后,各个演员们分别被网友归进了不同的赛道,某演员挤进某赛道、某演员开辟小众赛道成为网友们的谈资。
目前市面上有什么赛道类型?赛道之说是天选还是人为?市面上的一众赛道,本质上是“闪光灯效应”的产物吗?娱乐资本论研究了市面上热门的赛道类型,总结出赛道分化背后的逻辑。
图片
五花八门的赛道,TA在哪一条?
在美女赛道上,刘亦菲靠客观优势一骑绝尘
一般而言,爱情剧的女主角都会被设计为或是傻白甜、或是倔强坚韧型的女性角色,以便观众更好的代入。毕竟在现实生活中,默默努力的人是多数,锋芒毕露的人是少数。
然而,《玫瑰的故事》却一反常态,设计了一个锋芒毕露、魅力四射的女主角。
观众并没有因为这个充满传奇性的角色距离自己生活太远而给予负面评价,相反,大家“舔颜”舔得乐在其中。
有网友表示,别人以为她看《玫瑰的故事》是在代入刘亦菲,享受被众多男生追求的感觉。实际上,她代入的是刘亦菲的追求者,看到刘亦菲和男性角色亲吻就想把他们拉开。
能让观众有这样不同寻常的观剧体验,刘亦菲可以说是在“美女赛道”上做到极致了。
在《梦华录》上映时,也出现了许多围绕主角颜值展开的评价。有人为《梦华录》打上“古装颜值天花板”的标签,感慨在偶像剧审美降级的大背景下,终于吃上好的了。
图片
总而言之,在美女大类赛道上,竞品十分稀缺,刘亦菲是为数不多能被多数观众认可的选手。
而在这一大类下,还有细分的甜妹赛道、小白花赛道、明艳大美女赛道等等。在这些细分赛道上,参赛选手众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暂时还没有哪个人是公认的赛道天花板。
来到男演员这边,当下有一条有趣的赛道,叫做“窝囊废赛道”。网友甚至对“窝囊废”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雷佳音属于经典窝囊废专业户,郭京飞属于发疯式窝囊废,白客属于人夫感窝囊废。
图片
甚至,胡歌因在最近上映的电影《走走停停》中饰演了一个“脆皮”北漂打工人吴迪,被网友纳入“新晋脆皮窝囊废”赛道。
以年龄进行纵向划分,这一赛道还囊括了以彭昱畅为代表的少年窝囊废赛道,以及以倪大红为代表的老年心机作妖窝囊废赛道。
划分形式之多,令人震惊于当代网友野马脱缰般的想象力。
当然,“窝囊废”只是一个调侃,本质上这指的是一类在生活重压之下苦苦挣扎的普通人角色。网友之所以有众多调侃,也是因为这样扎根生活的“草根式”角色,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共鸣。
此外,网友热议的还有“管培生赛道”“背德文学赛道”、“乡村振兴赛道”、“当兵赛道”等等
演员周雨彤饰演过多个职场女性角色,如总裁特助梁友安、销售部庄洁、市场部乔夕辰等,被网友调侃称在各个行业都轮转了一圈,开辟了内娱的“管培生赛道”。
由于饰演“打工人”过于贴脸,浑身散发着“班味”,现在周雨彤在剧中一亮相,大家就默认这是个职场独立女性角色了。
图片
但是,在早期作品中,周雨彤也扮演过《寻找前世之旅》中叶隐这类搞怪逗趣的少女角色。可见演员的赛道类型不是从一出道就定型的,而是在众多作品的积累中,观众对其中一些角色有突出的印象,于是逐渐把演员归于这些角色所在的类型。
在《墨雨云间》上映后,网友把饰演肃国公萧蘅的王星越放到了“背德赛道”,王星越在《墨雨云间》、《宁安如梦》、《为有暗香来》、《周生如故》等作品中饰演的角色都难以逃脱“爱上人妻”的命运。
对于“乡村振兴赛道”、“当兵赛道”,在《春色寄情人》播出后,网友锐评出金句:“留给黄景瑜的兵种不多了,但留给李现的小镇还有很多。”
图片
图片
赛道分化原因:天选还是人为?
在很大程度上,所谓的“赛道”都是人为干预的产物。除了观众的直观观感之外,一条赛道的诞生背后还隐藏着选角逻辑和营销逻辑。同时,这也是艺人团队利用了观众心理上的“闪光灯效应”,有意引导的结果。
从选角逻辑的角度看,制片人往往愿意选择曾出演过类似角色的演员。而当一个演员反复出演形象类似的角色之后,制片人便会形成固定的印象,把演员归入这类角色的赛道。这是一种经验论的做法,可以在实操层面降低选角风险,尽可能确保选到的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是能过及格线的。
除了有相似表演经验的演员之外,制片人还愿意选择自身气质与角色气质相似的演员。
当演员气质和角色气质贴合的时候,角色能够绽放出更大的魅力。因此,无论是从市场风险保障的角度,或是从提升作品完成度的角度,制片人都会倾向选择自身气质与角色气质相似的演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降低认知成本的行为。简单而言,认知成本就是观众理解剧集时需要付出多少注意力。认知成本越高,观众理解剧集时就会感到越困难。
如果要塑造一个“人夫感”角色,却选择有“渣男气质”的演员,片方就要花费很多笔墨去说服观众,这个角色是一个好男人,不是一个渣男。而对于观众来说,观众需要置换先前在脑子里留存的刻板印象,去重新接受一个人物形象。
如此一来,本是放松的观剧过程便变得费脑子了。虽然不排除“烧脑爱好者”的存在,但降低娱乐性所面临的风险就是观众的流失。
对于演员来说,制片人的选角定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特定类型的角色能够把演员身上的优点发扬光大,出演相似的角色对演员来说也是一种保险的选择,能够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中“水土不服”。
但另一方面,长期饰演相似角色会让演员在制片人心中定型,把演员限制在某一赛道之中。当演员想做出突破性的转型,制片人担忧的恐怕是观众会不会出戏的问题。例如一个演员如果长期演搞笑类角色,当其转入严肃正剧时,能否让观众信服、不发笑,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从营销逻辑看,赛道之说作用于艺人宣传,通过放大艺人的某一形象特点,夺得观众注意力中的一席之地
一些演员热度处于腰部阶段,艺人团队就会通过加重赛道的营销,来提高观众对演员的认知度。当演员身上有某种特质被观众记住时,他/她的知名度也随之打开。
比如在《三十而已》中饰演“绿茶女”林有有的演员张月,在没有其他角色出圈的时候,其团队通过营销“绿茶女”形象,从而保持在观众视野中的热度。
这一营销手法本质上是对“闪光灯效应”的运用。
闪光灯效应指的是个人对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准确的记忆。有些演员被贴上特定的角色标签,但其实在出圈角色之前,演员还演绎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只不过,在观众的注意力导向下,演员和出圈角色被深度捆绑了。
因饰演渣男许幻山而出圈的李泽锋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渣男之外,李泽锋还演过《十年一品温如言》中默默守候女主的“深情男二”顾飞白、《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有情有义的杜七。但是,在许幻山这一角色的闪光灯式光芒下,观众看到李泽锋的脸,第一反应就是“渣男”。
图片
艺人团队通过利用观众这一心理,通过设计宣传话术等方式把艺人与特定关键词关联,充分制造艺人形象的“闪光”,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实现艺人知名度的提升。
但是,演员背负着塑造角色的任务,赛道营销只能解暂时之渴,并非长久之计。如何长久地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象,靠的还是演员的硬实力。
在艺能水平过硬的情况下,演员从一条赛道转入另一条赛道,仍然能产出优质作品。
例如赵丽颖早期多以甜美形象示人,《杉杉来了》中薛杉杉的“傻白甜”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赵丽颖并没有因其外貌特点而选择单一的戏路。在《风吹半夏》中,赵丽颖塑造出了成熟、果敢的女企业家形象。
图片
总而言之,赛道之说不仅仅是有娱乐价值,在项目运作上亦有商业价值。对演员气质进行类型划分,无疑有助于片方选角,亦有利于演员选本。但也需要注意,如果过分依赖赛道可能会导致类型僵化。
说到底,赛道应该是一个帮助剧集成型、演员成长的东西,而不是束缚他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