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场大雨浇灭的AEB,从理想连环追尾事件看智驾系统的不可靠性

军用飞机的“大象漫步”出现在了理想汽车上。6月15日,十几辆理想汽车以60km/h左右的时速组队行驶,结果却是:撞了!
图片
图片
事发于理想汽车某地车友会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出了这种事情,大家当然都很尴尬。
车友会组织这种严重考验交通执法颗粒度的聚会,本来大约是想展示点什么。可结果呢?套用一句经典台词:本来想露脸,没承想,倒把屁股蛋子给露出来了。
据悉,当时由于天有落雨,道路湿滑视线受阻,所以十几辆车才来了个连环追尾。
关于这起事件,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韩龄是这样回应的:十几辆车均没有启用辅助驾驶功能,头车遇到红灯进行了刹停,但后面车队中的车辆跟车太近,尾部车辆车速较高,与前车发生碰撞。
图片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猪撞树上了,人撞猪上了。潜台词就是:理想的智能驾驶没问题,这起事件是孤立的、偶发性的、没有代表意义的。
不过,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却是:你的AEB为啥没起作用?
60公里的时速,咱们平常在市区也能跑出这个速度,连这个速度都刹不住,那要这个AEB还有什么用呢?
按照理想汽车的说法,车辆在碰撞前都触发了AEB。然而,既然都触发了,怎么还撞了呢?如果真的都触发了,十几辆车应该都是整整齐齐地原地刹停才对。
这个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这十几辆车没有触发AEB,导致相撞;第二,AEB的确触发了,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刹车了,但又没完全刹车。
理想官方的回应,把这次连环相撞的原因往车距太近、道路湿滑上引导。但问题是,车距太近这种状况太普遍了,在城市道路上,堵车的时候,车距可能连20厘米都没有;道路湿滑这种事儿更是家常便饭,娘要那啥,天要下雨,谁能挡得住?
图片
理想车队这次碰上的绝对不是什么罕见路况,而是很常见的日常用车场景。消费者购买那些带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正是为了在这种路况下保证安全。
如果这种路况都无法保证安全,那用户为什么还要掏钱去买这套AEB系统呢?或者说,连这种日常用车场景都HOLD不住,厂商们又是怎么好意思宣传自己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
不过,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主流新能源厂商并不会停止自己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吹嘘。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么看待AEB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的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目前的AEB功能,被过度夸大了。
AEB系统,全称是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它可以实时监测车辆与前方障碍物的距离、相对速度,如果系统判断有碰撞风险,便会自动启动制动程序,俗称“主动刹车”。
值得一提的是,AEB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在乘用车上应用的时间已经超过60年,最先是由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开发,随后又被沃尔沃等厂商发扬光大。
但问题是,什么才是“碰撞风险”呢?这对各个厂商来说都是个难题。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理想、小鹏问界蔚来等厂商都出现过追尾事件,AEB何时触发、什么条件下触发,什么时候人类驾驶员应该接管,这一直都存在较大争议。
也就是说,AEB发展了60多年都是个不成熟的系统,它的可靠性其实并不高。
但厂商不负责任的宣传,让消费者对AEB的作用产生了错误理解。举个例子,某个驾驶员原来开车很小心,看了某个厂商的宣传之后,觉得AEB能规避各种追尾事故,然后开车的时候就会放松警惕。
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厂商、第三方机构关于AEB的数据都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华为系的三款车型,阿维塔12问界M9智界S7,在某个权威机构的AEB系统测试中遥遥领先,它们甚至在120km/h的速度下都能刹停,但不久之后,问界M7就出现了高速追尾致人死亡的事故。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态度呢?
首先需要承认,AEB功能的确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起到紧急刹车、避免碰撞的作用。此前博世公司曾经进行过调查,如果中国境内的乘用车都装上AEB系统,那么追尾事故发生的概率可以降低60%。
其次,对于AEB系统,我们应该当它不存在。
AEB是个“打补丁”的功能,如果你驾车全神贯注,但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即将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这个时候,AEB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碰撞的概率。
图片
但你不能因为车上有AEB放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日常开车,还是应该以人为主,无论厂商怎么夸耀智驾系统的完善,我们自己都要相信,这套系统目前不过是对人体大脑的模仿,而且现阶段这种模仿还很拙劣。
其实不仅仅是AEB系统,目前厂商们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宣传,我们也需要警惕,尤其是那种诱导你“全程零接管”的。对于这些功能,我们应该坚持“非必要不尝试”的原则,高速上100多码的速度,如果发生碰撞,死伤与否只看运气。最好的应对方式还是相信自己,不要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智能驾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