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现场|老马的三件“法宝”

【班组现场】
原标题:老马的三件“法宝”
张建华
6月6日12时,内蒙古巴彦高勒地区大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朵朵水花。在包兰线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上,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乌海路桥车间巴彦路桥工区工长马瑞祥正使用流速仪和测深仪认真观测着大桥桥墩处水位和水流流速。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是包兰线上最大的钢梁桥,每天有16趟旅客列车和60多趟货物列车经过,也是该段每年汛期防洪的重点处所。53岁的马瑞祥守护这座大桥已有整整13年。今年入汛后,工区新配备的流速仪、测深仪和无人机成了他防洪工作的三件“法宝”。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望远镜观测桥墩上的水标刻度来判断水位,但由于黄河流速快、水势急,采集的数据准确度低,现在使用流速仪和测深仪采集的数据最大误差只有2厘米。”在16米高的桥墩上方,马瑞祥一手拉扯雨衣将流速仪和测深仪的终端机紧紧裹在怀里,一手一寸一寸地松动连接线,待传感器入水3分钟后,他将终端机上显示的数据认真记录下来。
阵阵河风中,尽管马瑞祥全身都已经湿透了,但谈起这两件“法宝”,依旧难掩满脸的喜悦。
“小徐,再飞近一点,上游河道冲刷情况咱们一定得摸清楚,可不能马虎。”15时20分,雨过天晴,马瑞祥和工友们在采集完12个桥墩的水位、流速数据后,开始操纵无人机检查大桥上下游河道冲刷情况。
在马瑞祥的指挥下,操作手徐伟东细微拨动着操作杆,无人机在天空中平稳盘旋,时而定点拍照,时而低空俯瞰录制,不到半个小时,周围5公里的地形地貌、河流走向以及防洪安全隐患点的照片、视频全部采集完毕。
“这个小东西‘肚’真大,存储的东西还挺多,在办公室就能看到各个防洪重点地段的高清画面,每一处隐患都无处遁形。” 很快,这些视频、图片便被上传到了工区防洪航拍数据库,马瑞祥仔细对无人机采集的每一张图片、视频进行分析,并根据水害特征及表象数据制定了抢修方案。
“有了这三大法宝,我们相当于多了一双观云追雨的千里眼,为安全度汛增添了新的保障。”望着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和静静伫立的大桥,马瑞祥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