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努力成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为国内最早投身于县域经济发展事业的互联网企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经过多年的实践,阿里巴巴摸索出“乡村特派员”模式。2023年2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发布《阿里巴巴乡村振兴模式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阿里以“乡村特派员”制度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模式具备典型性和创新性,对企业和社会力量进一步推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2019年起,“乡村特派员”已经成为了探索乡村振兴创新模式的一面旗帜。阿里公益副总裁、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会理事长王威表示,以公益的心态加商业的手法来实现公益的初心,是可持续社会创新的动力。
以商业视角关注社会议题
南方周末:在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中,社会创新强调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并创造可持续的正向价值,你认为互联网企业在社会创新实践上有哪些要点?
王威:从阿里公益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创新不仅在于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同时也强调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互联网企业在实践社会创新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阿里巴巴倡导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其核心战略中,而不仅仅是附属的慈善活动。这意味着企业在制定业务计划时,就充分考虑了对环境、社会的长远影响,通过可持续、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如支付宝、菜鸟、闲鱼等商业模式的创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图片
菜鸟在江西永顺建立的产地仓帮助当地解决农产品分拣和物流难题
技术创新推动公益效能。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在电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公益项目的透明度,让每一份爱心都能被准确追踪,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多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我们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公众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整合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够激发更多创新思维,创造更多差异化的价值,这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发展开拓新路径,也能对社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南方周末:阿里公益在策划社会创新项目时,有哪些原则或基本要素?
王威:社会创新项目主要源自于两个核心驱动力:一是利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愿景,二是充分利用员工的自主创造力。
作为一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环境保护、教育不平等、健康危机等,我们认为阿里巴巴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来响应社会需求与挑战,运用自身的资源和创新能力,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社会创新项目。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创新的源泉,阿里巴巴特别注重企业内部创新文化的培育,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员工成为社会问题解决者。例如为员工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并且认可和奖励那些为社会带来正面改变的创意和行动。这种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公益创新的思路。
既是“急先锋”,也是老员工
南方周末:“乡村特派员”模式的起源是什么?
王威:其实是我们在沉淀、反思传统公益模式的过程中产生的。传统公益往往依赖于直接的慈善捐赠和资助,虽然能够即时缓解受助者的困难,但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识到,要实现更可持续的社会影响,必须探索新的方式。
图片
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团队
我们在2017年到2019年助力国家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现,多个被帮扶的县域脱离了平台流量支持,就无法持续实现销售,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之前我们没把准脉,没有把当地所需、阿里所能做深度结合。这便是乡村特派员的起源,我们从之前对乡村的单纯捐赠和提供资源的“失败”经验中总结,让我们的员工深入乡村一线,不仅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深入和改变产业,激发县域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南方周末:“乡村特派员”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王威:年龄、能力和价值观是标准。最早,我们筛选出司龄十年以上(项目开展至今,平均约13.6年)的资深员工派往欠发达县域。2019时,十年以上员工还是相对稀缺的,基本上都是阿里的中层干部,这背后有两个逻辑。
首先,马老师(马云)希望这些员工将阿里的工作方法和互联网理念带到当地,通过“扶贫先扶智”促进当地发展。我们认为理念和志向对于县域而言比钱更重要,所以我们希望带有创业精神、价值观纯正的资深员工能够影响当地老乡。假如换做身边太年轻的同事,未必干得了这个工作。
第二,资深员工熟悉且更容易调动业务资源。虽然说我们有组织保障,但长期驻点对于个人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孤身面对当地有限的资源,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充分了解公司业务的人,才知道如何匹配和调动资源。
南方周末:“乡村特派员”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组织上的保障机制?
王威:总体来讲我们有顶层、中层、基层三个维度的保障措施,可以举一些例子。首先,“乡村特派员”的筛选、面试、培训、出征全部有高管参与;每年所有“乡村特派员”都会回到杭州总部,由CEO或董事局主席接待他们并进行交流探讨。而在中层,“乡村特派员”类似于政府挂职,不仅在阿里内部保留岗位,且集团人力资源以顾问的形式参与项目,确保员工工作收入和福利。最后,阿里公益部门有一个强大的中台组织,可以联合集团各业务部门保证乡村特派员一线工作的顺利开展。
既要“攻城拔寨”,也要润物无声
南方周末:如何衡量社会创新项目创造的价值?
王威:我们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是县域的产业扶持、人才培养和科技加持。比如在产业端,我们会考核乡村特派员在当地年度带动的销售额,但这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考核当地的农产品供应链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比如物流成本的占比。很多县域都想通过互联网卖农产品,但物流成本特别高,缺乏市场端竞争力。除了提高销售额和降低物流成本,我们还会考核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绩效,例如电商店铺的数量,我们不只统计阿里的平台,我们也会鼓励、支持、培养当地村民开设其他平台的电商账号。
图片
阿里乡村特派员刘琳和乡亲们一起
第二是考核人才,例如我们在当地引进了多少人、培养了多少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其中返乡创业有多少人、当地村民创业又有多少人,这些都是我们会考核的数据。
第三是考核科技加持和民生保障类的项目,也就是通过我们的技术能够给当地带来多少民生保障类的可持续的公益项目。比如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之一“数字化乡村治理”,所有阿里定点支持的县域的数字化政务都可以获得了免费的技术支持。
南方周末:在社会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上,你有何见解?
王威:我认为要基于深刻的在地洞察,充分了解当地的真实需求,并融合当地的现状,做到“润物细无声”,其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人。
并非所有的县域都有农业和旅游业的资源禀赋,我们会根据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产业发展。例如,在贵州雷山,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数字标注项目,将不需要在城市集中办公的工作岗位搬到县城里面,让返乡大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够拥有高质量的就业。县域的发展永远是离不开人的,虽然产业排在第一位,但产业是靠人做的。
此外,我们在做“爸妈食堂”公益项目过程中,除了考核吃饭人数、到场率、当地政府自筹资金比例等“公益性质”的指标外,实际上还加入了关于人的思考,例如为什么老人愿意长期在一个公共设施用餐。我们看到除了提高老人用餐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能有更多同伴带来的温暖。当老人自己也愿意出一块钱,加上政府、爱心企业和阿里的支持,项目长期运作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可持续性一直是我们对社会创新项目标准化考核的“三可”(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原则之一,我们认为探寻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渔,更要帮助乡村培育造血能力、增强自我发展动力。同时,回归人本身,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个体提升能力、激发意愿。只有实现人的可持续和乡村振兴机制的可持续,才能推进乡村发展的可持续。
县域的发展在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南方周末:互联网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难点?
王威:我认为落脚点始终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以农产品为例,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是农民的观念问题,也就是上面讲的“扶贫先扶智”。很多农民只关注销售的数量,不关注销售的质量,没有认识到电商销售存在重复博弈和口碑评价的问题,缺乏基本的品质筛选环节,即使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爆品,也难以持续。
其次是农产品的品质本身的提高。以阿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销售数据,想要打造爆品不难,难的是坚持要求农产品达到进入到合适渠道(如盒马)的标准。如果我们降低了品质的标准,今天帮扶了甲村而没有帮扶乙村,只是一个简单的流量导向问题,并未实际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
图片
阿里巴巴在陕西清涧建立盒马县提升农产品标准和品质
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在于通过数字化和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供应链能力,一起把消费“蛋糕”做大做好。哪怕将来阿里不再帮扶,因为县域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了,物流供应链能力跟上了,和其他企业对接合作时它都能很有信心。
此外,是“品牌力”的问题,如何让土产品不“土”。在线下购买土特产,可能越“土”越好,但在线上销售则不然,特别是对于有更高端需求的消费者,不仅需要在包装上体现当地特色,更要展示出特定的品牌形象。
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乡村产业发展能否步入正轨,取决于背后的资源和能力,所以阿里的乡村特派员必须深入产业一线,通过数据、技术和专业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南方周末:对于阿里乡村振兴工作的未来,你有哪些展望?
王威:阿里公益团队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我们要成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第二个目标是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里来。
普遍而言,大多数基金会在推动乡村振兴这件事情上,都是面临困难的,因为针对县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投入大、进展慢、反馈少的问题。乡村振兴的未来问题不是靠像阿里这样的少数几家头部企业来解决的,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倡导整个社会一起来。当地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阿里一家的力量一定是不够的,未来我们要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做这件事情。
2024年,在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将在7月举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行业CSR论坛”,邀请各界共同回顾互联网企业开展社会创新的方法和成果,探讨互联网企业更好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路径。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研究员 邹力
责编 孙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