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负责人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中国深度参与世界遗产的“守护与重光”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董凤 张妮】观众穿过一条幽深的通道进入展厅,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照片,展柜里陈列着一件件展品。细看说明文字会发现,它们都曾在经历磨难后获得重生。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文化遗产正面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地区冲突所造成的威胁日益严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深入参与联盟科学委员会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意见,并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瑞士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安全庇护。
拉玛苏雕像的诉说
此次展览从联盟在35个国家支持的450个项目中遴选出重点项目,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展览分为“遗产之殇”“联盟的诞生和使命”“遗产守护”“遗产与人”“遗产之美”五个部分。
从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类遗产等三个方面展示中,观众可了解不同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特殊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当地社会群体参与的重要性。观众可以从展厅中看到马里破损的古籍手稿、粉碎的黎巴嫩古代玻璃器、碎成几百块的伊拉克拉玛苏雕塑等如何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共同加持下得以复原;可以看到阿富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如何得到完整记录与传承;还能通过尼日尔古代土制民居和贝鲁特近现代别墅的修复,直观了解建筑遗产修复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只带翅膀的狮子雕像在展厅中格外醒目。这是根据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的拉玛苏雕像制作的仿制缩小版展品。展墙上的拉玛苏雕塑残片,则根据摩苏尔博物馆提供的文物碎片三维数据制作而成。拉玛苏雕塑遭到破坏后碎裂成数百块残片。文物修复专家对每块碎片进行测量、登编和分类。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是该国第二大博物馆,计划2026年重新开放。
阿富汗苏尔赫达尔的基里姆地毯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播放的视频记录了苏尔赫达尔传统纺织工艺所使用的原材料、工具以及对相关人员的采访。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记录一种习俗或技艺所必需的物质、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的参数。“对于文物的保护,当代先进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朱晓云说,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采集,可以为下一步修复与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展览以沉浸式遗产之旅结束。站在三面墙壁投射的影像前,观众得以徜徉在遥远的文化遗产中,感受五处遗产之美: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遗址,也门建筑遗产,亚美尼亚的教堂、城堡和修道院,伊拉克泰西封拱门以及尼日尔阿加德兹清真寺和传统民居。观众身临其境,犹如走进时光的隧道。“联盟资助了很多在世界重要遗产地开展三维数据采集的工作,”朱晓云说,“我们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艺术加工,让观众体验遗产之美。”
在爆炸余波中修复
“罗马时期的玻璃器、公元3至4世纪的灯油瓶、公元4世纪的壶,它们历经‘重生’,目前展出的是复制件。”据联盟的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8月,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内,一个展柜被爆炸的冲击波摧毁,一批古代玻璃制品碎裂。通过此次展览的一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挽救这批藏品的过程:修复团队在爆炸余波中蹲在地上,整理玻璃碎片,按照尺寸、材质和颜色重新整理数百块碎片,修复受损的玻璃盘,像完成巨型拼图一样逐块重组。
联盟执行主任瓦莱里·弗勒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这一文物修复案例。“2020年贝鲁特爆炸后,我们随即筹集资金,着手历史遗迹的保护与重建工作。当时寻找适合的运营方非常困难,既要克服冲突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又要应对冲突地区人员配合难以到位的阻碍。”弗勒朗表示,“后来,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筹集了360万美元用于保护和修复40座历史遗迹。历经两年,修复工作成功完成。很多参与项目的年轻人在项目中学习了新的技能,也让他们顺利找到下一份工作。”
“很多可移动文物在冲突状态中遭受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联盟战略发展总监巴斯蒂安·瓦鲁西科斯介绍说,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中,有74件古代玻璃器在爆炸中全部化成碎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收集了所有碎渣,用几年时间一点点拼接成现在看到的样子。“我们在展位中看到的是它的另一代,是我们根据摩苏尔博物馆提供的3D数据对其进行3D打印之后做的文物仿制品”。
据了解,当危机发生时,也就是需要对文物采取紧急措施时,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临时性应急措施,比如用沙袋保护雕塑,将博物馆藏品分流到安全的庇护所,为古建筑提供加固和结构支撑等。当危机过后,联盟可以规划更加长久、多样的保护方案。例如,古建筑的修复往往需要数年时间,针对石头、泥土或木头等不同材质的建筑结构,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而对可移动的文物修复是精细的工作,有时需要将几百块玻璃、石块或陶瓷碎片像拼图一样组装起来。这些工作推进的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保护技能传承的机会,许多青年人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继承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技能。
“美可以拯救世界”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于2017年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积极参与联盟工作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守护全人类文化遗产。弗勒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从开端起就深度参与筹划和创建这一全球性文化遗产专门国际组织,并促成了此次大规模、全媒体的展览。“中国同行有许多文物保护理念值得借鉴,希望中方能进一步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相融合,为联盟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弗勒朗希望此次展览未来能在中国其他城市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进行巡展,并加强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合作。
此次展览中,“遗产与人”部分通过视频采访为观众展现了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守护文化遗产。这些普通人以他们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尤其是孩子们单纯的微笑里散发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正如联盟一位负责人所说:“他们的目光与微笑向我们传达出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表达的观点:美可以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