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守梦藏东

图片
李纯民和藏族孩子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因为天津医生的到来,不久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3个先天肢体畸形的女孩得到了手术治疗。这在当地是一件大事,因为缺少小儿骨科医生,一些孩子饱受病痛困扰多年。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汇聚了很多人的爱心,天津道德模范、74岁老党员李纯民是传递第一棒的人。如今这项关注西藏残疾孩子的公益活动已经持续了4年,多名藏族孩子获得救治。这几天,11岁的藏族女孩扎西措姆被接到天津复查,她也终于有机会当面向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表达感谢。
    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
    扎西措姆是4年前被天津援藏医疗队关注的孩子。当时类乌齐的一位小学校长告诉长期在当地从事助学公益事业的李纯民,有个跛脚孩子因为脚疾无法上学,只能让老师上门送教。李纯民联系上了天津援藏医疗队,多方爱心接力为扎西措姆量身定制了诊疗方案:由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张中礼、陈兆强赴昌都亲自为她手术,随后由藏医院医生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如今,小女孩已经返回学校上学。
    李纯民还在四处奔走,他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好几个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甲,岗色乡小学学生,8岁,左脚马蹄足,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术”。乙,类乌齐镇一小学生,9岁,右肌性斜颈,拟行“右侧胸锁乳突肌松解术”。丙,昌都特殊学校学生,6岁……
    这些年,李纯民一直关注昌都地区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2021年起,在天津市援藏前方指挥部的支持协调下,他同天津市天津医院约定,由他筹措资金提供医疗费用,由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医生为患有肢体畸形的藏区儿童开展公益手术。
    今年“五一”,张中礼和陈兆强两位主任医师又一次放弃休假远赴昌都,在昌都藏医院为3名先天肢体畸形的患儿进行脚部手术,还帮助另外5名患有脑瘫、马蹄足畸形、右肌性斜颈等不同病症的藏族孩子开展公益会诊。
    类乌齐县教育局副局长吕鑫说,马上又有4名患有严重肢体畸形的孩子将被送往内地接受治疗,这些原本只能“卧病在床”的藏族孩子将迎来崭新的人生。
    “第二故乡”的心结和乡愁
    李纯民和类乌齐结缘在1979年。当时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告别刚满4个月的孩子,奔赴距离天津3000公里的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一待就是5年。
    那时,一年里有八九个月他都在乡下跑,与藏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着除草、背肥、防霜,普及科学知识,还学会了说藏语。
    和藏族乡亲日积月累的情谊,让他被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一次冬季下乡,他们把房间让给了我,自己带着孩子们悄悄住在院子的草堆里。”李纯民动情地回忆。1983年年底,因工作劳累,李纯民突发自发性气胸,病情十分危急,县里想方设法将他送回了天津治疗,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
    回到天津后,蜿蜒的紫曲河、神秘的德青波章山,钓鱼给他补充营养的嘎江老弟……总在梦里召唤着他。
    多年后,李纯民重回类乌齐。在经过一个教学点时,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能用塑料布糊住,完全禁不住雪线以上的大风。看着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他问道:“为啥不装玻璃?”“没有钱买。”
    李纯民觉得心里一阵刺痛,告别时留下几百元钱,嘱咐尽快把玻璃安上。当年下乡,爬冰卧雪、缺氧难眠、思念亲人,都不曾让他如此心痛,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让他难过不已。他知道,缺少有文化的新一代农牧民,西藏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从那以后,改善类乌齐的教学条件便成了李纯民的心结和“乡愁”。
    2006年,李纯民筹集资金为类乌齐恩达教学点扩建了300平方米校舍。渐渐地,在他身体力行的爱心召唤下,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亲人,还有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筹集的资金用于奖励在类乌齐偏远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中李纯民个人捐款逾130万元。当地15所乡镇学校超过5000名师生获益。
    郎加桑姆是接受李纯民个人资助的藏族学生之一,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目前担任类乌齐县第二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工作之余,她也在参与助学活动。“如果不是李爷爷,我根本不可能站在讲台上。这笔助学金帮助我减轻了生活上的负担,也让我有了跟别人一样追逐梦想的机会。”郎加桑姆说。
    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美好
    李纯民助学这些年,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风雨飘摇的教学点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孩子们坐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但他走访中发现,一些高海拔学校冬季供暖条件依然艰苦、一些学校用不上热水,还有一些旱厕需要改造成水冲厕……
    岗色、仁青卡、长毛岭3所小学,所在地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每年冬季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20℃,非常寒冷,甚至到了初夏,屋檐下还有未融化的积雪。在教室里,孩子们主要靠木柴和牛粪生火取暖,条件十分艰苦。他又四处筹资为3所小学提供了冬季取暖设备,让孩子们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上课。
    伊日乡小学厕所改造时,李纯民在学校待了两个多月,跟校长、设计施工人员一起落实具体保温防冻措施。这里的校长们遇到难题也会想到李纯民。有的学校水管冻裂了,请他帮助恢复管路供水;有的学校因变压器超负、电压不稳导致设备烧坏,也请他想办法解决。前不久,一位校长找到他,说自从学校实现供暖后,很多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来住校,原来有50名学生住校,现在增加到180名,学校腾出一栋办公楼当宿舍,可是没有暖气,想请李纯民帮忙。李纯民当仁不让,又开始四处“化缘”想办法。他说,为孩子们的事奔走让他感到快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