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斜杠青年”劳埃德:体育的力量跨越国界

图片
2019年,劳埃德在深圳报道篮球世界杯。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年初的非洲杯上,劳埃德·兰德尔解说了40多场比赛。本次非洲杯的体育场馆令劳埃德印象深刻。“我从没想过会在非洲看到如此好的体育场,它是由中国援建的。”
    截至今年,劳埃德已经在中国断断续续生活了19年,这19年的生活让他好像已经成为“半个中国人”。因此,当他在非洲杯看到中国援建的体育场时,他的内心无比激动。
    劳埃德有多重身份,他是体育解说员、演员、纪录片导演。他笑称:“我是‘斜杠青年’。”当被问到哪个称呼是他心中的第一顺位时,他说:“我希望是体育解说员这个身份。”
    在战乱中和体育结缘
    劳埃德是80后,出生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塞拉利昂。战乱时,劳埃德年纪还很小,他只记得打板球和踢足球是他童年最快乐的事。小学时,在全市的板球比赛中,他所在的球队获得了第二名。劳埃德称,在他的家乡塞拉利昂,随处可见在泥地上踢球的小孩,足球的球门甚至是用树枝做的。由于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国际运动品牌的服装费用,孩子们赤脚或者穿上特制的便宜鞋子便上场了,使用的足球还是用塑料制成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劳埃德开始爱上了体育运动。
    11岁时,劳埃德因为具备解说天赋被选为全国足球比赛的解说助理,和成年解说员们一起解说比赛。当被问到他的天赋是什么时,他笑着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球踢得好,而且胆子大,敢于对着话筒说话。”拥有了不怯场的“天赋”,劳埃德常和解说员们一起聊比赛。现在再回想当时的一言一行,劳埃德觉得“自己很幼稚,并且不够专业”。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经历,他的心中埋下了成为一名体育解说员的种子。
    2005年,劳埃德来到中国,之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虽然学的专业和体育毫无关系,但我还是想做一些和体育有关的事情”。因此,当劳埃德看到中国某传媒公司招聘英文体育解说员时,他便立即报名了。凭借丰富的体育知识,以及出色的镜头前表达能力,劳埃德通过了面试。
    “体育能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
    劳埃德记得,在大学校园,他多次看到中国学生和非洲学生一起踢足球。“语言并不相通,但是看到他们踢球时的笑脸,我觉得足球成为他们之间交流的语言。”正式成为体育解说员后,劳埃德有了更深的感触,“人们有着肤色和文化的差异,但体育能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
    2018年,劳埃德前往俄罗斯报道足球世界杯,他“累并幸福着”。劳埃德和团队制作了一部叫作《洲游俄罗斯》的纪录片。纪录片里,他走遍了举办比赛的11个城市,“它像一个旅游vlog,探索着城市里的文化故事”。这一纪录片在中国和25个非洲国家播放。“这不仅仅是足球,也关乎文化和历史。”
    2019年在中国举办的篮球世界杯让他至今难忘。那一次,劳埃德采访了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几乎每一个非洲人都知道姚明。”劳埃德称,姚明和他想象中有一些不一样,姚明非常爱笑,也很有趣。“他称赞非洲的篮球正在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去NBA打球。他希望在未来可以带着篮球走进非洲。”
    对于奥运会,劳埃德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奥运会,我们忘记了肤色和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运动而变得更加亲密”。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劳埃德还热衷于参加论坛,这些论坛的主题包括种族歧视等。在论坛上,他和许多具有非洲血统的运动员对话。“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存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参与奥运会,世界正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对此,劳埃德很欣慰。
    作为一名解说员,“保持敬畏”是劳埃德一直秉持的态度。“在比赛中,除了分析数据,我还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信仰,我必须做到的就是保有尊重。”
    想在非洲分享他了解的中国
    4年前在接受某媒体的采访时,劳埃德称自己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回到非洲。但这一次,他给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一定会回去。”作为中非之间友好关系的“先行者”,他想将他了解的中国分享给更多非洲人。
    劳埃德还清楚地记得刚来中国时的场景。那是在2005年的夏天,他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刚到中国时,劳埃德很不适应。“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和这么高的楼!”劳埃德坦言,“塞拉利昂的国土面积和重庆市差不多,人口还没有北京多。并且,当时的北京几乎看不到非洲人。”那时候的他还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劳埃德曾经想过离开,但是他想起了去世的父亲说的话:“保持专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他坚持了下来。
    后来,劳埃德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洲人。他们在中国求学,再回到非洲。受此影响,劳埃德认为自己也应该回到非洲做点什么。他已经在中国待了19年,“在中国学习了中文,了解了中国文化,如果能利用语言优势去非洲传播文化就更好了”。劳埃德称,他或许会回到塞拉利昂的电视台,制作一些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提到纪录片,劳埃德说他很想记录下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时刻。中国援建的体育场就是他想拍摄的一部分。
    在非洲,体育场是中非友谊的见证。劳埃德从小就知道,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建的。2022年中国的企业又对它进行了翻新。“这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体育场。”翻新后,体育场将达到国际体育比赛标准,预计今年年内可交付使用。
    而今年非洲杯上科特迪瓦的主体育场也是由中国援建的,这是西非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球场,可以容纳6万人。“我们从没想过在科特迪瓦会有这么大的体育场。”在非洲杯的开幕式上,科特迪瓦的标志性建筑——科科迪桥的模型,在现场升起。而这座桥也是由中国建造的。“当桥梁模型升起的那一刻,我看到全场观众都沸腾了。”劳埃德曾经采访过当地的观众,他们非常感谢中国帮助他们建造体育馆和桥梁。“我想,我有能力去记录下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劳埃德称自己还一直关注乒乓球。“这是中国的传统体育强项,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学会乒乓球并将它带到我的家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卞心怡 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