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后部分人度数仍增加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在近视的矫正和控制一栏中,新增药物手段,并且明确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能够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
  6月6日,在全国爱眼日宣传主场活动现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在接受包括南都健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提到,低浓度的阿托品获批的是0.01%的浓度,相对其他浓度,副作用最小,可以帮助60%到70%的孩子控制其近视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刚刚近视,且发展速度较快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家长的监督下使用,效果较为明显。
  药物
  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遵医嘱
  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版的近视防治指南提到的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即软性接触镜、硬性接触镜(RGP)、角膜塑形镜(OK镜)、手术矫正(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经对比《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此次在近视矫正和控制的手段上,首次增加了药物一栏。
  指南显示,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能够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与各种特殊设计的眼镜及接触镜联合应用能增强近视控制的效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遵医嘱定期随访。
  王宁利教授对此进一步补充,角膜塑形镜(OK镜)、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手术
  只是矫正屈光度,术后需定期查眼底
  除了药物以外,指南提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还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手术矫正的方式。
  其中,《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出,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对于近视儿童,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
  而角膜接触镜则包括三类,即软性接触镜、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以及角膜塑形镜(OK镜)。其中,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多焦软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
  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者,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
  角膜塑形镜(OK镜)方面,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的进展。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在一般接触镜适应证与非适应证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规律随诊,预防感染。对于较高屈光度等疑难病例,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验配。
  在手术矫正方面,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矫正手术需要严格按照各类手术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进行检查和实施,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的近视人群。
  但最新指南强调,应当注意手术只是矫正了屈光度,并未从根本上治愈近视,术后仍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等。此外,近视术后仍有一部分人的度数还在增加,因此术后仍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
  干预
  6岁前如消耗完远视储备,易近视
  南都健闻记者注意到,对比2018年版本的《近视防治指南》,最新指南将儿童近视的相关检查年龄关口前移。
  此前的指南提及,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显示,从新生儿期开始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24月龄开始进行屈光筛查,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不足。
  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根据年龄评估远视储备情况,建立儿童视力和眼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修订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初次强调了远视储备检查的重要性。
  指南显示,新生儿眼球一般为远视眼,屈光度约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一般约到12~15岁发育为正视(屈光度为-0.50~+0.50D之间),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
  这就意味着,如果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如在6岁前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则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有研究提示,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
  提醒
  高度近视可能导致眼病并发症
  高度近视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眼球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易进展为病理性近视,进而可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
  王宁利教授指出,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血管异常、黄斑萎缩、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等眼部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保护视力的同时,更应防控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尽量减少致残致盲的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