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选派1748名政法干警下沉全市874个村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原标题:丹东选派1748名政法干警下沉全市874个村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 本报记者 韩宇
去年6月,辽宁省丹东市政法机关选派1748名优秀政法干警下沉全市874个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双警(干部)”全覆盖。这些优秀干警充分发挥政法队伍自身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
一年来,下沉干警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835件,化解2552件,化解率达90%,提供法律咨询1338次,开展普法宣传2055次,不仅增强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专业力量,还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有效维护了地方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身兼数职下基层
政法干警下基层工作开展以来,下沉干警身兼矛盾纠纷排查员、调解员、普法宣传员,担负包区域明责任、包宣传提素质、包调查熟情况、包调处促和谐、包稳控强管理、包回访赢民心的“六包”责任,取得显著工作成效。
“群众有事愿意找才警官是因为大家信得过他,也知道他有办法,能解决问题。”纤维街道二社区主任丁晓伟说。
丹东市公安局振兴分局纤维派出所副所长才志武坚持把社情民意掌握手中、安全隐患排在前头、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障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在他下沉期间,两位老人多次因自行车棚里放置废品的问题发生纠纷。有一次,两人动手导致一方受伤,矛盾再次升级。“你们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这点小事伤和气实在犯不上,大姨咱就别争了,纸壳堆占易燃,真要是着火惹出乱子,咱就是后悔也来不及。”才志武苦口婆心地劝说。
看着眼前这位穿着警服的“小外甥”一脸诚恳,两位老人擦了擦额头汗珠,摆摆手说:“这事就这么算了,也就你吧,换别人我肯定不让劲儿。”才志武的好人缘,在调解纠纷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与才志武一样,丹东市下沉干警通过入户排查、重点排查、台账梳理等方式,排查所在村(社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物业、婚姻、未成年人抚养等方面,下沉干警将矛盾纠纷分级分类,把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尖锐矛盾纠纷作为优先、重点调解,全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联动施策促和谐
实践中,下沉干警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中,助力村屯、社区和谐稳定。
丹东凤城市草河街道管家村两名村民因林地归属问题争执激烈,下沉村里的凤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辉与街道、村委会工作人员反复研判,提出解决纠纷方案:一找证据,按照双方林地手续存根,进行明确划分;二找专业部门,由街道林业站再次现场测量,确保双方认可;三找亲属,由村干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确保矛盾不激化。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矛盾双方对调解结果都非常满意,双方在村部签订和解协议。
“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我们就跟他死磕到底。”居民李某气愤地说。原来,元宝区九道街道某小区住宅楼附近有一汽车修理厂,天气转暖后一直在户外给汽车喷漆,味道重、噪声大,居民们与汽修厂多次交涉无果。
丹东市元宝区人民法院下沉社区法官于巍巍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并邀请派出所民警、居委会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调解。最终,汽修厂同意将喷漆经营场地移入修车厂室内。
提质增效有妙招
“政法干警下基层,要树立‘化解一件矛盾纠纷,就是减少一个案源、减少一个访源、减少一个诉源’的理念。要强化基层主体责任,各基层单位要坚决杜绝推诿责任,当‘甩手掌柜’,深入扎实履行主体责任。”丹东市委政法委书记李正古说。
在督导基层单位履行下沉工作的同时,丹东市委政法委组织编写《丹东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指南》和《丹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案例选编》。李正古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委政法委组织编写的这两本书,是下沉干警开展工作的操作手册。”
不仅如此,丹东市委政法委还举办“送培训下基层”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业务培训会,授课者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对常见的矛盾纠纷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和处理技巧进行详细讲解;成立“政法干警下基层”宣讲团,围绕如何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行系统讲解。
“培训内容充实、针对性强、实用性高,有助于今后工作中精准运用法律知识、优化纠纷调处技巧,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位参训人员欣慰地说。
此外,在开展干警下基层工作中,丹东市基层调解机制也不断完善丰富,在“警调联动”“两所联动”“庭所共建”“两所一庭联动”基础上,又创新了“四所一庭一部门”联动联调机制,将政法各部门和信访部门都纳入同一个联调网络,大大提升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质效。(韩宇)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