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大会举行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6月11日至16日,第十四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创新、共赢、卓越”为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设有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专场,与会院士和专家聚焦最新研究进展与热点难点,分享最新学术成果。
“在我国,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且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察觉时往往已经进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被称为‘隐形杀手’。”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詹启敏院士表示,提高患者生存率,需要整合基础和转化研究,加强合作,通过科技创新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同时,要关注前沿临床肿瘤治疗的进展,借鉴国际同行在肿瘤临床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
“消化系统肿瘤在我国属于高发肿瘤,易复发、易转移、死亡率高,推动消化道肿瘤诊疗精准化,需要多学科、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沈琳介绍,近年来,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基因细胞治疗飞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在她看来,伴随着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进步、对肿瘤复杂性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临床医生与基础科学家的深度交流合作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会上,沈琳还分享了国内外细胞治疗最新研究数据,指出细胞治疗有望成为实体瘤中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之一,为患者生存带来获益。
本届大会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等共同主办,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协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