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32年!伊川县救助管理站帮助江苏籍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图片
伊志远(右)与大哥、大嫂相认
  “我知道他的头上有个记号!”痛哭流涕的苗敬民在伊志远的头顶不停翻找,希望找到那个记号,证实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五弟。团聚的一刻,苗敬民已经等了太久。
  这一幕,发生在6月12日,地点是江苏省沛县张寨镇关帝庙村。从河南伊川到江苏沛县,500余公里,伊川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将流浪乞讨人员伊志远送回了家。
  7个多小时的回家路,伊志远整整走了32年。
出发前一晚,他兴奋得睡不着
  2012年1月,一名流浪乞讨男子在伊川县城关镇小庄村麦地旁被县民政部门救助。被发现时,该男子蓬头垢面、身形消瘦,语言表达不清。由于无法获知他的身份信息,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将其送往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2019年11月,该男子的病情得到改善后,被接到伊川县救助管理站。伊川县救助管理站依据有关政策,给他取名伊志远,为他办理落户手续,纳入特困集中供养范围。
  住在伊川县救助管理站的4年多里,伊志远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别人问他话,他只笑笑。其间,工作人员对他悉心照料,也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为他寻亲,直到上个月,才与他远在江苏的亲人取得联系。
  6月11日,记者来到伊川县救助管理站,见到了即将踏上回家路的伊志远。此时的他面色红润,身形较胖,脸上挂着笑容。
  出发时间为当日上午。护理人员说,出发前一晚,伊志远没有睡觉,而是“到这个屋转转,又到那个屋转转”,应该是明白自己将要离开这儿了。
  临走前,伊志远吃完一碗香喷喷的饺子,便上了回家的汽车。
多次劝说引导,他写出了关键信息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5月中旬,该站帮助另一名离家多年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远在山东的亲人,靠的是其本人手写的家庭地址等信息。这起寻亲案例的成功,启发了他们让伊志远动笔写写的想法。
  这一做法果真带来了惊喜。经过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引导,伊志远写出了“我叫小武头家住江苏省常店村唐楼乡”“徐州市”“苗武头”“哥苗沛”“丰县”等字,工作人员随即与丰县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请对方帮忙核实有关情况。
  对方经核实后回复:丰县虽有常店村,但没有唐楼乡,且未查询到与伊志远有关的信息,寻亲工作陷入僵局。
  5月16日,伊志远又写下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唐楼乡常店村”“哥叫苗敬沛”“姐叫苗敬云”“关帝庙小学校长张金财”等地名和人名。
  于是,工作人员又联系沛县救助管理站,请对方帮忙核实。幸运的是,沛县确有与伊志远笔下类似的地名,因年代久远,部分地名和区划发生改变,但关帝庙村是存在的,且该村确有苗敬云、苗敬沛等人。后经当地进一步核实,证实多年前确有一人走失,名叫苗敬新。
  伊志远的身份基本确定。“在取得上级民政部门同意后,我们决定带伊志远到江苏徐州,让他尽快与亲人相认。”伊川县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志强说。
家人团聚,哥哥表示一定让他的余生幸福
  6月11日,一辆小汽车从伊川县救助管理站启程,开往江苏徐州沛县。车上载着伊志远、刘志强等人,记者也随同前往。
  经过7个多小时跋涉,伊志远等人在当日下午抵达沛县。第二天上午9点,在当地村干部、沛县救助管理站负责人的陪同下,一行人驱车来到该县张寨镇关帝庙村苗敬沛的家中。
  苗敬沛一眼认出眼前的伊志远是自己的五弟。“脸形、嘴形都没变。”苗敬沛说。
  苗敬沛介绍,伊志远原名苗敬新,今年58岁,1992年出走时26岁。当时,苗敬新谈了个对象,由于家里穷,没钱盖房,婚事只好告吹,他也因此与家人产生了矛盾。
  “那时家里生活困难,五弟决定独自出门讨生活,随身只带着一张身份证。”说着,苗敬沛的眼眶湿润了。
  见到五弟,四哥苗敬民哭成了泪人,他不住地向身边工作人员表达感谢。“盼啊,盼啊,终于盼回来了!”苗敬民说,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自己和家人一定好好对待五弟,让他的余生幸福。(洛报融媒·洛阳网特派记者 周欣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