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6号成功,我们还能拍什么样的月球科幻电影?

1905电影网专稿 月球一直是科幻电影当中的常客,从最早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到经典的《2001太空漫游》。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纪实的《阿波罗13号》到对于月球背面的奇妙想象。
图片
无论是《月球》这样的科幻悬疑,还是《独行月球》这样讲述地月之间的情感牵绊,都代表着人们对于月球不断地探寻。
图片
然而随着我们对于月背的采样和探索进展,好像这个想象已经跟不上现实的步伐了,尤其是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相关题材的电影并不多见。
图片
此次做客《今日影评》的嘉宾是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副理事长周武,一起来聊一聊——再拍月球科幻,我们还能拍什么?
图片
说起有关月球的相关电影,周武首先想到的就是《E.T.外星人》里那个经典的骑自行车飞向月球的镜头。另外还有早期的《月球旅行》,六位天文学家经历冒险以后睡去,星星在看他们的睡颜,是特别浪漫的情景。
图片
随着技术发展,有关月球的电影早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
图片
按人类探月的三个阶段划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太空争霸时代,月球就是国力的主战场。所以那个时候拍的《2001太空漫游》《星际迷航》等都表达出对于移民太空的纠结:为什么要去月球?去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
图片
第二个阶段月球已经冷落,航天飞机、空间站、火星成为了星际探测的热点。像《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
图片
到了第三个阶段,尤其近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嫦娥探月工程。因此,中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出现。明年和后年,中国还要发射嫦娥7号、嫦娥8号,所以未来月球题材的电影仍然值得期待。
随着嫦娥6号返回器即将带着各种资料和样本回归,我们对于月球的了解又会达到一个新的程度。
图片
6月2日,嫦娥6号已经成功在月背着落,而且是落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极的艾特肯盆地。这个盆地是太阳系现在已知固体天体里面最大最深的盆地,也是最古老的盆地。
图片
据介绍,月球是没有板块构造的,而且也没有天气变化,因此嫦娥6号在月球上最古老的地方,就有可能拿回最佳的样本,这也是我们未来月球基地有可能建设的地方。
图片
此外,嫦娥6号采用了很多的黑科技,比如说它在月球轨道上的分秒不差的交汇对接,还有样品转移,另外还有一个小型的可以移动的相机,拍下了它挖土的镜头,还有升起的一面国旗。据悉,这面国旗是用玄武岩的材料拉丝制造。显然,上述这些成就能够给科幻创作带来一种启示性。
图片
图片
作为《独行月球》整个剧本的创作及拍摄的参与者,周武谈到回望《独行月球》的诸多建议:“比如月球基地的造型,现在的我会想象它可能是两层甚至三层的,因为在月球上有很多陨石坑,有直接从上往下砸穿的深井,也有斜坡似、山洞似的,可以利用现有的这种构造打造月球基地。”说到这里,周武建议广大创作者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助力科幻电影的发展。
图片
图片
人到了月球后,为了解决物质需求,首先需要建设太空“储备”,包括分布式核电站、铺满月亮赤道的太阳能发电站、太空农场等等,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太空赛博有了其雏形。
图片
解决物质需求后,人类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陪伴,于是就诞生了“人工智能伴侣”,比如现在其实已经部分实现的“机器狗”,它们能精准判读你的表情、语气,并匹配相应的聊天系统,宛如一个“电子郭德纲”逗你开怀大笑。
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科幻剧情都可以长出其翅膀。
尽管这么说,但科技人的奔跑速度比电影人实在是更快了一些,留给电影人探索科技边界的空间也愈发开阔。
图片
依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的探月时间表,2040年前中国将建成一个完成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月球将彻底褪去其神秘面纱。
了解越多,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越多,月球电影的可创新空间其实更大。
正如科幻是科与幻的融合,好的科幻电影,它都是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足够殷实的现实创作之上,打磨出更丰富的剧本、特效。
图片
抛开全世界通用的科幻概念,中华民族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天人合一的深层哲学,风花雪月,月就代表着时空的变换和岁月的更替,“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里面的七月飞花令,
未来中国的月球科幻电影,也希望能够传达中国人民对月球的美好情感,传递中国在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图片
同时要利用起科幻电影这一绝佳的传播媒介,将前沿科技融入影片,用更浅显的语言向公众展示科技成果,彰显大国科技之美。
图片
相信中国的科幻电影与航天事业能够比翼双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创造出影响世界的品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