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余人的主力师,只有86发迫击炮弹,血战只能刺刀见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改编为第120师。
全师改编时辖2个旅4个团,另外还有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辎重营,全师总计14000人。
其中第718团和4个直属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其余8200余人开赴抗日前线。
在部队出发时,第120师对出战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统计,我们重点谈下当时的炮兵状况如何。
图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第120师的师直属营中有炮兵营,但这个营其实只是挂名编制,它既没有炮,所辖兵员也非炮兵,而是由赤水警卫营改编的,其实是个步兵营。
当然,这个营并没有随第120师主力开赴前线,而是留守的直属营之一。
具体当时第120师实际装备的“炮”,当然并非榴弹炮、也不是野炮、山炮,而是迫击炮。
据当时的实力数统计,全师实有4门迫击炮。
区区4门迫击炮,如果按照当时我国军队的正常编制,只能编为一个简配的迫击炮连。
而且这个炮连还不是师级,而是团级炮连。
但上面也提到了,第120师实际开赴前线的有3个步兵团和1个教导团。
图片
那么4个团的力量,难不成是每个团分一门炮?
——其实不然。
这4门迫击炮实际是分成了两个迫击炮连——实际每个连当然只有2门炮,以一个炮排的实力挂着炮连的番号。
不过很显然,2个炮连也不可能分给4个团。
具体分得迫击炮连的是第358旅所辖的第715团和第716团,第717团的迫击炮就得自己想办法了,至于教导团并非单纯的战斗部队,所以没炮也就先罢了。
这样的话,4个团只有一半的团里有迫击炮,而且有炮的团也只有2门,这便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第120师,当时开赴抗日前线的全部炮兵力量了。
可炮兵作战,光有炮还不行,得有炮弹才成,不然纵使有炮,也无法使用。
图片
在第120师的实力统计中,也记载了迫击炮弹的情况——总数只有86发。
也就是说,炮少也就罢了,其实炮弹更寒酸,平均每门炮只有21发炮弹可用。
如果我们再联系到第120师当时出战的8200余人的兵力,可以说平均将近100人,在实战中才可得到一发迫击炮弹的支援。
而且,这发炮弹打完之后就没有了。
在战争中,谁都知道炮兵的作用,可是迫击炮少、炮弹更少,咱们作战时就得省着用。
甚至很多战斗原本可以用炮来解决,但炮弹太少了,只能用于最关键的战斗中,所以就不得不以血肉之躯去刺刀见红。
以第120师在全面抗战初期的雁门关大战为例,第716团迫击炮连就是明确参战的。
时任第716团政委的廖汉生回忆:
图片
各种火器一齐射击,步枪、机枪交织成密集的火网,团属迫击炮连把一颗颗炮弹准确地打进车厢。打头的几辆车被打着了火,燃烧爆炸,车上的敌兵纷纷跳车。
如果咱们的迫击炮弹足够的话,当然是以密集炮火继续轰击就行了。
但是一门炮的炮弹才21发,第716团全团才40多发炮弹,在实际作战中只能省着用,把敌人的头车打掉,接下来就只能步兵冲锋了。
3营营长王祥发带着突击连先上,把鬼子压到了沟底,随之展开白刃战。
为靠前指挥,第716团团长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也带着几个警卫员冲下山。
此时,另一路又有百十辆日军汽车开来,眼见这边打起来了纷纷跳车登山,准备侧击包围第716团,该团又随即将沟里的部队回撤。
在这一过程中,鬼子的子弹打到并重伤了贺炳炎团长的警卫员,甚至一颗子弹还打穿了贺炳炎团长的皮袄,可见当时的凶险。
图片
试想,咱们当时的迫击炮弹足够,何至于非得跟鬼子白刃相接,光是用炮火伏击对方,就能造成其重大伤亡。
而在现实的雁门关伏击战中,咱们的炮弹只能在第一时间砸掉鬼子的头车,后续便只能靠战士们浴血奋战了。
这一仗虽然毙伤了鬼子300余人,但第716团也牺牲了50人,另外负伤53人。
伤亡的战士们可大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骨干,咱们武器装备要是更强些,该有多好啊!
但也正是这种无比艰难的血战,更能凸显出八路军的斗志和精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