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早结束了,她们却走不出来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乔悦
编辑 | 苏米
四周白茫茫一片,整个教室只剩自己。纪如绢盯着眼前的高考卷子,发现曾经那些倒背如流的口诀公式,现在一个都想不起来。她慌张地大叫:“我不要高考!”
喊声把她拉回现实,原来刚刚只是一场梦。
毕业十几年,纪如绢总会梦到高考。最近一次,是在五一假期结束时,她从老家返回日本工作,突然高压的工作状态,让她一时无法适应。
如果说这是一种高考后遗症,“00后”大二学生窦靖则有一些更严重的症状。即便已经上了大学,她还在强迫自己保持高三的生活作息,午饭必须在十分钟内吃完,下课了就去泡图书馆,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做。
对她们而言,高考似乎从未结束。
01
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高中时的窦靖,总表现出对时间的高度敏感,除了学习,什么都是在浪费时间,吃饭也是。
为了节约时间,她经常一两天不吃饭。早上骗父母去学校吃饭,晚上基本不吃,中午有时饿了,就等同学吃完,再去食堂挑剩下的菜。午饭只给自己留十分钟,能吃多少吃多少,有时饭比较烫,只能吃一两口,她也会立刻倒掉走人。
图片
窦靖用过的笔芯 / 受访者供图
由于饮食长期不规律,窦靖患上了胃痛的毛病。每到早读,她的肚子就开始疼。那段时间,她的生理期也不正常,痛经特别严重,经常在凌晨疼醒。醒来后,她会就着凉水,吃下两片止痛药。
微弱的晨光透过窗帘,跑到屋子里,吃完药的窦靖坐在床上,看着那光,突然有种悲壮的感觉,“好像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工具,是未来的垫脚石,我在为了未来牺牲现在的自己”。这些疼痛,她从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只是忍着,“忍一会儿,就不痛了”,因为“去医院也是浪费时间”。
省出来的时间,窦靖都用来刷题。她以为,只要自己看起来足够努力,成绩就能提高。但她做题,只判对错,从不纠正,实在遇到不会的,就直接跳过。老师讲过的错题,有时整理,有时不整理,即便整理了,也不太会看。
图片
窦靖整理的错题 / 受访者供图
尽管窦靖已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病态的”,只是一味堆砌时间,表演出“学霸”的样子,以此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但这种心理模式顽固地延续下来,哪怕在她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太闲了”,时间骤然增多,她除了学习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就像一个一夜暴富的人,拿着巨款不知道该如何去花”。她想过旅游、读书、散步……但这种浪费时间的感觉伴随着她,让她难以享受学习之外的事。
高压的学习状态,对窦靖的影响是长期的,大学后,她还常常从梦中惊醒,梦里全是备战高考的画面:闷热的教室,头顶上一圈一圈嗡鸣的电扇,轻轻掀起桌子上堆得高高的试卷一角。倒计时15分钟的铃声响起,手中的卷子还有四道大题没写完,她急得快要哭出来。
这种噩梦体验,太多人都经历过,它在网络上被称之为“高考PTSD”。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徐萌对南风窗解释,从临床上来讲,并没有“高考PTSD”这种说法。诊断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的必要条件是,本人要接触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图片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但高考这件事,还不足以构成创伤事件。之所以很多人会经常梦到高考,是因为高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太过重要,有时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应激”刺激。所以在经过紧张的学习状态后,哪怕“高考”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但是它在个体生活、学习中的影响还持续存在。
02
渴望关爱
和窦靖一样,今年大三的齐琪一梦到高中,还是忍不住流眼泪。
高中三年,她都在姨夫家住。因为齐琪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也经常要忙到很晚,早上6:30的早自习,父亲5:30就得开车送她上学,送了一两个月,身体开始受不了,母亲跟她商量,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姨夫家,等到每个月放假的那两天再回家。
齐琪答应了,姨夫一家也对她很好,但对她越好,齐琪心里就越愧疚,因为自己“表现平平”,不是那个能让他们放心的小孩。而且在她内心深处,还是更渴望父母的关爱。
有次身体不舒服,齐琪给妈妈打电话,想让她陪自己看病,但妈妈转手把电话打给了阿姨。当看到阿姨来接自己时,齐琪觉得很难堪,连忙解释说自己已经好了,她不想浪费阿姨的时间。
每个月回家,父母第一件事就是问成绩。齐琪若成绩不好,爸妈就会说,“怎么别人都能考好,你就不能?”“这些题有这么难吗?”
图片
《青春派》剧照
齐琪觉得很委屈,每次开家长会,他们都要阿姨代劳,现在却格外在乎自己成绩。
一次,齐琪因成绩和父母争吵,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双手捏着脖子使劲掐,“想把自己掐死”,过了很久,嗓子被掐得生疼。这不是她第一次自残,她还拿过改错题的裁纸刀割手,至今手上都有疤痕。
高考那天是齐琪的生日,本来心情很放松,但下午考试的时候,她突然感冒,“鼻炎、咽喉炎都犯了”。直到现在,她的母亲都认为是那次生病影响了齐琪的高考成绩。但齐琪自己觉得,从高中三年的成绩来看,自己算是正常发挥,只是物理比平时低了十几分。
对齐琪来说,父母的指责模式已经是惯性,它漠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最近齐琪忙着考驾照,本来想选更容易的自动挡,父亲坚持要她报手动挡,虽不理解,却也听从了建议。暑假练车,早上五点起床,练了整整两个月。
图片
暑假练车,早上五点起床,练了整整两个月
每次齐琪跟母亲说练车很累,母亲都会很“扫兴”:“别人都这么练车,他们就不累吗?”科目三考不过的时候,母亲也说她:“别人都能考过,你为什么考不过?”
母亲总把问题归咎到她的身上,总要拿她和别人比较,一如过去高中时的样子,这是最令她痛苦的。“没人关心你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只会关心成绩、关心吃饭、关心花钱,关心学什么专业有出路,却没人会问你真的想干嘛,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齐琪说。
03
只有我这么差
窦靖最终选择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如果说,高中还能通过刷题来“表演”努力,但到了大学,突然“没什么题可做”,窦靖发现,自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和高中不同,大学上课较为自由,老师同学可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观点。但窦靖很焦虑,她觉得太多人站起来讲,是在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她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只希望老师能快点讲,多讲两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
大一时,她会格外注重成绩和排名。在一节普通的写作课上,老师通常都会给学生打90分以上,但那次她只拿到89分。当学委把成绩单发给她的时候,她的脑袋突然“嗡”得一下,什么都听不清了,只能看到纸上89分的分数字,“觉得特别丢人”。
那种感觉似乎又让她回到高中。同学们都考得很高,只有她分数这么低,只有她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图片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高考成绩出来,窦靖全省排名6000多,比平时成绩低一些,但也没有差太多,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大学。相比于同班20多个考上985的同学,她的成绩仍然靠后,有同学问她分数,她都避而不谈,“太低了,我不想说”。
她认为,因为自己成绩差,才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有时考完试,同学讨论答案,只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发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