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 | 那浸满黑色油渍的手,见证底盘技师一片匠心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底盘技师:一片匠心守护战车
■郭伟峰 梁云龙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特约通讯员 姚欣彤
又是一个装备保养日。
第82集团军某旅的车场里,一排排装备的底盘下传来阵阵有节奏的声音。
一种装备一个修法,一台装备一个保养法。底盘技师们说:“每一台装备都需要我们按照其装备性能和运转系统一一‘把脉’,对症‘问诊’。”
底盘技师是装甲装备抢救抢修的“良医”,一双双浸满黑色油渍的手,一套套沾满污渍的迷彩服,一次次争分夺秒的抢救抢修,见证了底盘技师一片匠心守护战车的故事。
图片
第82集团军某旅战车正在机动 张亚星、吴武林、胡东亮摄
坚守,同样是一种冲锋的姿态
一级上士刘英康从小就喜欢车辆,无论是小时候的玩具车,还是如今的车辆装备,他都喜欢拆解再组装,探究其中的奥秘。
当刘英康决心成为一名底盘技师的时候,有人不理解:底盘技师天天跟装备打交道,又脏又累有啥好?他说:“有困难不可怕,怕就怕要做的事不是自己喜欢的。”
然而,爱好和专业不一样,刚开始担任底盘技师的时候,因为技能经验不足,刘英康并不被人看好。但他没有气馁,他知道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白天,刘英康钻在底盘下面,仔细研究每一个零部件的构造;晚上,他手捧专业书籍,经常一学就是大半个通宵。遇到不懂的难题,他经常向老技师请教。
图片
维修操作教学 张亚星、吴武林、胡东亮摄
胜利不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学习技能也不能一蹴而就。有时,他会被一个底盘问题困扰好几天,甚至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经常跑到车场反复钻研。
一次操作练习中,刘英康的手指被厚厚的铁板夹到,钻心的疼痛在一瞬间让他直冒冷汗。他仅仅简单处理完伤口,就又跑回车场继续练习,战友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意味着底盘技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每次面对新挑战,刘英康就把自己当成“小学生”,“钉”在底盘下、“钻”进资料里。通过日复一日的摸索和实践,刘英康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
回想起11年前,自己决定成为底盘技师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走对了路:“我热爱这个岗位,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对于一名底盘技师而言,也许坚守同样是一种冲锋的姿态。这份感受,在三级军士长陈伟敏心中更加明显。
那年冬天,一台装备在执行任务途中抛锚,急需维修。陈伟敏接到命令二话不说,拿起工具赶赴现场。严寒里,陈伟敏钻入车底,一修就是几个小时。当装备重新发动,他的双手、双耳已经冻得通红,油渍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显得更加黝黑。
为了赶维修进度,一连几天铆在车场是常态。由于长时间和油污打交道,陈伟敏的妻子调侃他是“汽油男”,陈伟敏笑着说:“不光是汽油味,还有柴油、机油、润滑油,我应该是‘万金油’。”
这些年,陈伟敏记了20多本装备笔记,包括数十种型号装备,这些笔记陪伴了他很多个不眠之夜,见证他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数年如一日地刻苦练习,陈伟敏练就了特殊的“听诊”绝技。他耳贴发动机,通过异响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所在。陈伟敏自己总结出一套“装备故障判断维修四步法”,在单位里广为流传。
在陈伟敏的帮带下,中士吴正华进步很快。刚担任底盘技师时尚显稚嫩的吴正华,如今可以轻松应对许多装备问题。谈起吴正华,陈伟敏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一次演练前,装备突发故障。吴正华主动请缨,连夜查找问题。后来,他发现油箱与油路存在杂质,便连夜把全车的燃油油路、油箱全部拆开清洗。
“在战友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吴正华眼神笃定,透着坚毅。
还有一次,车辆机动途中油管漏油,垫片损坏,但车上没有多余的备用垫片,吴正华灵机一动,利用铁路装载剩余的胶皮垫片,裁剪出合适大小,用作油管垫片,成功解决了问题。他的手上、衣服上早已满是油污,顾不上清洗又马不停蹄地赶赴目的地。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个个故障被成功排除,靠的正是底盘技师们数年磨剑的坚韧。
千锤百炼,关键时刻才能挺身而出
在每一个装备故障面前,底盘技师“望闻问切”,总能快速定位原因、排除故障。内行人都知道,这一身过硬的本领,没有多年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是练不出来的。
一次训练结束返回途中,因雨后地面泥泞松软,几台履带装备相继淤陷。而同样的路况,底盘技师、三级军士长宋代亮却驾驶某型履带装甲工程车飞驰而过,车尾的泥巴被履带甩起两米多高。
战友们直呼:这是高手——装甲工程车车体笨重,动力不足,在宋代亮的手里,却能在泥泞的草原上驰骋,驾驶员们个个惊讶。
其实,刚上路的时候,宋代亮发现排烟口喷出一些黑烟,他检查发动机后,断定发动机有些进气故障,导致动力不足。他钻进驾驶室,一番紧急处置后,再次发动车辆,通过前后反复冲车,将装备动力调整到上佳状态,才有了淤陷地段上的精彩飞驰。
入伍18年,宋代亮日复一日苦练本领,成长为技术大拿。每次历经换装,他想的都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适应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
4年前,连队配发新装备,战友们担心:“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如果出现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
面对新装备、新环境、新要求,宋代亮没有含糊,带领任务车组全体战士,捋思路、教方法、鼓干劲,展开攻关。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他秉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态度,带着车组认真钻研,最终车组乘员熟练掌握新装备技术性能,当年便形成战斗力,在驻训中圆满完成抢修任务。
前不久,在其他单位参加技能考核的宋代亮,接到连队驾驶教练员张四波的电话:“宋班长,训练时感觉车辆动力不足,检查时好像有异常声响,不知道啥原因。”
宋代亮随即让张四波将手机靠近发动机,通过电话听声音,宋代亮断定是发动机故障。于是,宋代亮让张四波暂停训练,将车辆缓慢驶回野战车场。
考核归队后,宋代亮带领车组成员,在野外条件下仅用一天时间,完成发动机吊装、分解、更换缸垫。
平时遇到发动机故障问题,要么返厂维修,要么协调厂家师傅来队保障维修,维修周期较长。能够在野外条件下,短时间内完成发动机分解并排除故障,兄弟单位和厂家师傅无不竖起大拇指。
千锤百炼,关键时刻才能挺身而出。宋代亮在修理厂跟厂培训期间,本没有发动机分解、维修、组装课程,后来他发现,厂家师傅白天组织培训教学,晚上学员们休息后,才加班对部队送修装备进行维修。
宋代亮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主动协调厂家,加入装备维修任务中。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厂家资料室翻阅学习各种装备资料。
宋代亮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只有在学中用、用中学,在探索转型的道路上敢于突破自我,踏实学习,才能履行好一名底盘技师的职责。”正是有了那段经历,才有了他现在自主排除发动机故障的底气。
“一名优秀的底盘技师,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宝贵的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有着24年军龄的二级军士长、底盘技师石东说:“排除装甲底盘故障,就要有‘排除不了、誓不罢休’的韧劲。”
去年夏天,驻训地域出现装备转向突然失灵的故障,厂家要求把转向油泵返厂维修,可每次都是检测正常,检测完再次安装后故障消失。但时间不长,又会出现同样的故障。
那段时间,石东吃住在装甲车场,对电路、油路反复检查,不同车辆之间相互比对。终于,他发现是转向泵滤芯堵塞造成的问题。从那以后,转向失灵只需要取出转向滤芯进行清洗,故障就很快排除,大大节省了检测维修时间。
成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去年,中士班长鲍海峰荣立三等功。他始终记得师傅宋代亮的话——
6年前,刚入伍的鲍海峰还是一名装甲抢救抢修专业学徒。一次训练中,由于他装备牵引操作不规范,险些酿成安全隐患。
图片
维修战车底盘。张亚星、吴武林、胡东亮摄
一开始,鲍海峰对自己的岗位是抵触的,他感觉同年兵在其他岗位都很轻松,而自己每天钻进底盘下面修车又脏又累,便产生了畏难情绪。那次训练结束后,宋代亮严厉指出他训练不认真、怕苦怕累,鲍海峰顿时红了脸。
“学习技术慢不要紧。成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此后,宋代亮重点关注这名新兵学徒,毫无保留地教他专业技巧,传授专业知识。
意识到自己比别人落后,鲍海峰私下开始加紧练习。别人周末休息,他一个人拿着修理工具坐在专业教室里找“手感”,练习规范操作动作。他将宋代亮传授的知识和实操经验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
如今,回想起曾经咬牙钻研的日子,鲍海峰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宋班长对我的指导……”在宋代亮的带教下,鲍海峰的进步有目共睹。去年,他在上级组织的装甲抢救抢修骨干集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入伍13年的底盘技师、一级上士张金超,两次取得军以上专业比武第一,被中部战区陆军评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被集团军表彰为第六届“强军先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班长们对我的帮助!”张金超说,几年前,他从汽修专业转岗到装甲抢救抢修专业,面对新的知识与装备,他一下子有了“本领恐慌”。
当时,他所在的修理连有很多在装甲抢救抢修专业上非常有经验的底盘技师。在师傅们的帮助下,张金超一点点将新装备零件认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师傅们谁有空闲便会帮助张金超解答难题,手把手传授技巧经验。
就这样,张金超一遍遍地练习拆卸分解、牵引连接等专业技能,哪怕身上早已经被汗水与油污浸湿,也丝毫没有降低手上的速度……
转岗不过3年,张金超参加集团军比武,获得第二名;2023年,他参加中部战区陆军抢救抢修骨干比武,获得第一名。
自己的成长成才,饱含着师傅们无私的帮带。张金超也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次,旅里准备组织岗位练兵比武,怎样将战士们带出好成绩,成了张金超最关心的事。
“邓康的动手能力强,但是理论稍差,晚上要加强理论背记”……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着对每名班员的分析,只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为寻求最快的进步方法,他们坐下来,科学制订理论学习计划。最终,邓康不负众望,取得了岗位练兵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
下士葛家壕忘不了,班长石东对他的教导。石东常说:“每一种装备都有自己的修理技巧,必须严谨对待,否则会损伤装备。”从一开始跟随师傅出任务、跑修理厂家,到如今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完成底盘修理任务,师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言传身教的工作技巧,令葛家壕十分难忘。
“我们常年与工具器材为伍,在油泥污垢中练硬功。底盘技师虽为保障兵,打赢责任一点都不小。每一次抢救抢修现场,就是我们证明自己的舞台。”葛家壕说。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