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里的湘村丨陈有红:变和不变

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推出《文学里的湘村——湖南百家写百村》专栏,推作品、推作家、推乡村,讲好湖南乡村故事,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擦亮、打造湖湘名村名片。
图片
图片
变和不变
文/陈有红
无论天南还是海北,故乡永远是每个游子心中最深切的牵挂。每个游子心中,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是最美的风景。故乡的变化,那怕是一棵树的生长,一兜草的枯荣,都会牵动游子的心。
我是在一个春和景明的上午从县城出发的。
沿着华注公路至八岭段进入瓦圻河路,大约十五公里的车程,直达我“甩胞衣罐子”的地方——建华村。
该村在位于2021年跻身赛迪顾问乡村振兴百强县的华容县禹山镇的正西部。建华村再不是三百来户一千六百多人口的中等村了,与石山、向华三村合一后,虽然村名未改,但农户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半以上。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成了全镇重点的粮、果、渔基地。
建华村的美丽嬗变,得益于农村改革。
我的家乡南山乡与唇齿相依的终南乡合并为禹山镇,这种合并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乡村风貌和人们精神状态的改变。撤乡并镇后,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空心房”整治等工作,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息扑面而来,那喜鹊喳喳的鸣叫声,老百姓爽朗的欢笑声,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
春风拂面,我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建华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真是名不虚传啊!
图片
原来的山区屋场台子大多依族而聚,依山而建,品字形建筑错落有序。而现在的禾场边再不是一个粪凼一堆垃圾,户户建了沼气池,有的垸区组还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公路、塘坝、沟渠边设立了垃圾回收箱,自来水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浴室、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过去,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无钱住街角,喝碗米汤都快活”。而现在,农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让我这个城里人羡慕不已。
白色的水泥公路在脚下延伸,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组公路基本已硬化。联户道路四通八达,现在莫说是跑单车、摩托车、拖拉机,就是开着“宝马”“奔驰”也畅通无阻。每到收割季节,满怀喜悦的农民动作娴熟地开着收割机,从甲组开到乙组,直接轻轻松松地开到了每一丘田里,再也不用人力收割了。
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有了更多的精力改善生产条件。新建灌渠和机埠,改造危桥涵闸;常年淤塞的沟渠也进行了清洗,有的还进行了块石水泥护坡。合并过来的向华村原来是有名的“渍水眼”,现在也实现了旱涝保收,渔业兴旺。孩时垂钓的“十鸭嘴湖”“陈家垱”两个自然水塘,过去的蓄水抗旱功能悄然发生了变化,已成为人们欣赏《荷塘月色》和“任鱼跃”美景的好去处。
此情此景,既深深地打动着我,又让我陷入了沉甸甸的记忆之中。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蚕豆荚还没有鼓起来,油菜籽也没有完全成熟,稚嫩的秧苗正尽情地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一天下午,风云突变,村部接到乡里紧急通知,冰雹可能就会来临。为了尽快作好防范,村支书临时抽了两名老师协助送通知到组里,组里再通知农户。我当时属村里民办老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紧急任务。怎奈山路崎岖,单车也不能骑,两个人还只跑完了半把路程,无情的冰雹就噼哩叭哩砸向村庄,也砸在村民们的心上……
嘀!嘀嘀!正当我为过去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泥巴路而伤感时,一辆标志为“BMW”的小车迎面而来,让我大吃一惊。从车上走下来的帅哥忙问:“没吓着吧?飙泥巴到身上么?”“这么好的路怎么会飙泥巴呢,要是过去,身上早就看不见纱了。”我深受感触的一席话把小司机也逗乐了。
图片
我驻足远眺,垸区田方地平,渠沟纵横,桂花、紫薇、阔叶樟、红叶石楠和青松翠柏等树木,如缎似锦,煞是好看。“空心房”拆除后格外养眼,重新规划建设的房屋,红白相间,整洁明亮,朦胧中不时露出几幢别墅恰似海市蜃楼,颇为壮观。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笔下所写,复行数十里,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幅乡村田园美图呈现世人面前。
边走边看,我被一座建设得像县城社区一样的村部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活动场所,完备的体育设施。
“我们再不是原来的‘空壳’村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都已建立健全……”刚走近村部,村支书郭定祥一眼认出了我,自然而然地作起了介绍。
“请吃亏跟我办个计划生育证明啰。”刚听郭支书介绍,另一个老乡的声音分散了我的注意。只见正在村部办公的村干部热情地递去一杯茶,一边问情况,一边查电脑,马上出具了证明,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原以为到村里打个证明要等人、盖章打算半天功夫的,冒想到这么快,回去还可以搞点事。”这位老乡接过开好的证明,望着似曾相识的我说着走开了。还有几个办理其它事项的老百姓都是谢不离口,满意而归。
“与其说是村部,不如说是服务部,老百姓办事都可足不出村了。现在的新农村真的好!”我在心里默默点赞。
“说起我们村里的变化还真不少,主要感谢扶贫工作队,感谢上级党组织和政府。”郭支书一脸激动。最令人欣慰的是农民群众的种植、养殖观念得到了更新转变。种植上从传统向科学种植上转型,从小片种植到规模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户+党员形式,种植赣南脐橙930多亩,打响了建华赣南脐橙品牌。普通养殖向特种养殖、稻虾套养转型,群众的经济效益日益增长,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得高!
图片
石山片7组曾培良,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一家4口有3个“病壳子”,仅靠一人在外务工维持生计,整天愁眉苦脸。近些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发展稻虾、生猪、棉花、鸡鸭等种养业,年纯收入达4万元。市县人大、政协的领导来他家看望时,全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县、镇扶贫干部在有的放矢地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培训等政策宣传的同时,也帮助贫困群众有效地掌握了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种养技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庭院经济,办起了养殖场,建起了“绿色银行”。
实不相瞒,至今建华村那里除父老乡亲外,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从村部过瓦坼河往东,途经老村部公路,柳条扶摇,春光洋溢。沟渠碧蓝明净,远山苍翠朦胧,家家户户绿荫环绕。走完不到两公里就到了我的姐姐姐夫家门口。洁白的墙壁上“农村人居环境标兵户”“平安家庭示范户”的牌匾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姐姐姐夫忙里忙外,忙进忙出,没有时间观看对门吊鼓山上的野花,来不及搭理屋后枝头的啼鸟,赶紧搬凳子泡茶后,将过完年的一些废品正在实施分类处理。原来家家户户的垃圾焚烧池都被垃圾分类箱所替代。禾场边含苞待放的月季,热情绽放的茶花,散发出阵阵芬芳……
不知是乡愁涌上心头,还是在竭力寻找乡愁,我又身不由己地来到了读初中时常在这里玩耍的果园。赣橙遍野,花香四溢。特别是那经受冰雪考验的板栗树仍然精神抖擞,刚开始勃发生机的树枝在春风的吹拂下,好像鼓掌欢迎我这位老朋友的造访。
吊鼓山、黄牛山是儿时拾柴、放牛、捉迷藏的地方,现在全部实行了封山育林,荒山秃岭重现生机。斑鸠、灰喜鹊、布谷鸟、白灵鸟还有白鹭等成群结队地来这里栖息、繁殖,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是啊,这就是见证!
图片
眼前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见证,触动我的内心,拨动了我的心弦,我似乎领悟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豁达和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穷意蕴;感受到了被父老乡亲誉为“文曲星”下凡的大作家段华为何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气势恢宏的锦绣文章。
这不正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吗?
段华,同村老乡,是我仰慕已久的兄长,捧读过他的佳作倒还不少。如果说是读他的文章长大的,或从小受他的熏陶,并非华容话说的“日白带炫”。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段兄在岳阳地区工作,我在村里当民办老师时就拜读过他的不少作品。有剧本,有报告文学等。前几年,描写新农村建设的散文《醉倒在家门口》又公开发表,并被收录于禹山镇专辑《神奇禹山》里,几乎醉倒整个家乡儿女。记忆犹新的是他参加工作不久,每次回家总少不得乡里乡亲的,老的有沙爹、凤舞爹;年轻的有刚伢儿、康伢儿,还有郭毛子等等。不管是电工、赤脚医生、民办教师,还是种田打土块的,他都合得来,聚到一起嘘寒问暖,还聊家常,谈理想……这也许是他搜集创作素材的好机会,难怪每次回家乡一趟总有力作问世。
离开故乡时,春天的夕阳笑意盈盈地浮在一片树林上方,大地镀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暖的色彩。
我依依不舍,感慨万千:变了的,是家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日新月异的美丽风貌;不变的,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魂牵梦萦的向往!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图片
陈有红,湖南华容人,岳阳市作协会员。从小酷爱写作,作品散见于《湖南文学》《散文选刊·下旬》《湖南日报》《岳阳日报》。著有书集《人生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