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90%职业会被淘汰,那上大学应该优先选择什么专业?

观点速递:
1.未来是不确定的,就算现在选的专业最近三年内没有被替代的风险,但是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保险的,与其纠结哪个专业会被代替,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
2.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原本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兴趣,可能因为外界压力和期望而逐渐淡化。
3.从表面上看,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仔细搜寻也会发现有千丝万缕的一点联系。
图片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悄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教育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职业和专业正在面临被机器和算法替代的风险。腾讯新闻《文话教育》高考季系列直播暨《人生AB面》节目,将聚焦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热点话题——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睿鸣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周睿鸣: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冲击?
黄铁军:大家担心的人工智能会替代哪些职业这件事,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挑战。由于过去的几年间,人工智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因此人工智能现在的关注度特别高。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2018年之前几十年间的发展呈渐进式,2018年之后的五六年里,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以前大家会怀疑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智能,但在过去的五年人工智能有了本质的不同,它开始真正了解人类语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数据处理系统,而是真的成为了一个智能系统,因此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可以在很多工作里面替代人发挥作用。
周睿鸣:哪些行业或领域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
黄铁军: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信息类,工作数据处理、报告撰写分析这些大类的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替代,第二类是实体类,比如工厂里的工作,家务之类的靠劳力去做的工作,这一类刚刚开始被替代。这两类加在一起,其实几乎就已经覆盖了我们绝大多数的职业和工作,所以我觉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业都会被替换
陈志文: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不一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反而有可能是低层次、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者,也就是说可能会被替代的反倒是大学生群体了,所以我认为影响覆盖的应该是所有的行业或专业。我身边有一个老师,他是做同声传译的,他认为现在很多机器的同声传译水平都是非常高的,比很多研究生水平要高多了,这个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周睿鸣: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关于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有什么样的担忧?
陈志文:已经进入大学的并没有太多担忧,在读的学生和家长有一点担心和焦虑,现在上大学不难了,高等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化了,现在的焦点是就业,大量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专业,专业背后往往和行业挂钩,是对未来就业的预期。那么,人工智能将替代什么专业与职业,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今年高考的学生和家长在填报专业的时候就会非常焦虑,因为有些人在宣传人工智能时会极度放大,意见领袖总是希望通过偏激的言语和营销焦虑来赢得关注。
周睿鸣:现在正是高考季,对于学生跟家长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
陈志文:最重要的考量是自己适合什么,而不是热门。大体上,首先需要的是理工科人才,理工科人才就业最好;我们尽量不要学文科,但是如果你不适合学理科,更适合学文科,那还是应该去学文科,人生是扬长避短的,你最后有所成就肯定是因为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自己的短处。只有你适合了,才有可能在领域内做成佼佼者,做成头部,人工智能就可以是你的助手和翅膀,而不是会消灭你,是你借助它走的更远更高。面对人工智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是你的学习能力,持续拼搏、努力,无论怎么变化,你都可以立于潮头。
黄铁军:每个人可选择的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专业不应该成为一个很困难的选择,根据兴趣、潜力、能力去决定你最适合什么,哪怕读的是冷门专业,大家都觉得不好就业,但是如果你自己愿意做,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就算现在选的专业最近三年内没有被替代的风险,但是人工智能在快速的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保险的,与其纠结哪个专业会被代替,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
周睿鸣: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真正喜欢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在进入大学以后,不管是自己选择专业,或者在大学里再怎么自己调整,都是要自己真心的喜欢你所选择的。
图片
周睿鸣: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如何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志文:我觉得这个能力是从小训练,而不是说进入大学才训练,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从小就和孩子讨论一些问题,让他从小形成思考的能力,而不简单是接收。君子不器,实际上本质在强调学习能力,而不是某种聚焦在具体的技能上的,如果你有这个学习能力,就可以迅速的掌握某种技能。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很高的学习能力,但至少要尽量去培养,培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
周睿鸣: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
黄铁军:当今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大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思考和兴趣追求的现象,这种情况的普遍性不容忽视。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成人世界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原本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兴趣,可能因为外界压力和期望而逐渐淡化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可能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生活目标,这种迷茫往往源于缺乏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
陈志文:很多学生和家长特别焦虑孩子的优势或特长被淹没,老担心错过了这个点。我想提醒的是,没有必要焦虑,你如果擅长这某方面,埋没不了,压制也压制不了。而且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可以重启的机会或条件。当然,大家担心晚了走弯路,坦率地讲,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弯路接着一个弯路,也只有弯路才能让我们成长,才能有对比让我们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
周睿鸣:如何为自己的梦想做规划?
陈志文: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规划出来的,或许生涯规划或者人生规划很重要,它实际触发我们去思考,你想干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朝那个方向走。但是如果没说错的话,应该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实现那个既定的目标,但并不等于规划错了,而是这个阶段需要去思考一下,然后我们再去前行,至于走到哪里,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不可算计不可计算的。
扎扎实实地去做,做的过程中逐渐就会被发现,别人认为你做的很好,就会给你机会,你就会有更多的发展,而不是说天天拿个望远镜去规划人生找哪条路。
黄铁军:很确定的东西,反而就没意思了,其实不断的有新的可能性出现,不断的去探索尝试才是生命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轨道都很确定了,你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按部就班的执行,那让计算机来做就好了,人为什么要去做这种乏味的轨道呢?
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很多职业消失了,而是很多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了,这是好事,人生来并不是为工作而生存。如果没有生存压力,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己想探索什么都可以去试一试,不一定非要拴在工作岗位上。
周睿鸣:我想提醒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在规划职业生涯时,无论是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职业规划课程获得的规划,还是高考之前就已经形成的自认为清晰的职业规划,都不应该过于固执或死板。
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过于固定或死板的规划可能限制个人的发展潜力和适应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便能够抓住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
图片
周睿鸣:您大学所选的专业和您现在研究的领域两者之间什么联系?有什么异同?
黄铁军:我上学那时候流行的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事实上,我喜欢文科,如果不考虑现实就业的问题,我是会学文学,但是现实因素让我选了理科,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我纠结了一下,后来还是选了理科。我现在虽然从事人工智能工作,写东西时仍然能发挥文字特长,还是挺开心的。
陈志文:从表面上看,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仔细搜寻也会发现有千丝万缕的一点联系。我记得曾经一个大学中文系主任本科是学工科的,所以我觉得你曾经学的专业和你现在工作之间的关系肯定有,只不过是你所擅长的,或者特别有兴趣的领域,你一定会在那里冒出来,你会变成A行业里B做的最好的,B行业里A做的最好的。
周睿鸣:我是大概2004年参加的高考,其实我们在报考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对于东北边陲的县城来说,我们所接触的高校里面专业的信息少之又少,因为当时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至少对于东北县城我这样的一个小孩子来说,真的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解就是修电脑,并不懂编程这些,在这样朴素的理解中,我报了计算机专业,到了大学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之后才发现跟高中理解的不一样,所以在高中时期对专业的想象,跟大学里面受到的教育,多多少少可能会有一些差池。
周睿鸣:高等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开始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能力?
陈志文:是的,过去我们有13个学科大类,去年我们增加了第14个叫交叉学科,很多专业在这里边,由学校自己去设置,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著名大学,特别注意交叉学科上的推进,教育部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也在鼓励和支持。
黄铁军:学校已经做了一定的部署和发展,北大这边是这样,我们计算机学院,以前叫计算机系,现在改叫了计算机学院,还有智能科学系,现在叫智能学院。大概五年多之前,北大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作为连接所有专业的连接器,就像网络,让所有的学科之间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加强。将来无论什么专业,不管学人工智能还是不学人工智能,可能都要把它当成基本的工具或能力培养,人工智能可能就是一个基础学科了。
周睿鸣:很多学生觉得人工智能课程和自己没关系,人工智能课程能如何帮助到学生?
黄铁军:固化的看待一个专业,是最大的风险。比如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最应该利用最新技术的一个方向,当年的报纸,后来的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社交网络、手机等,这些发展都是用最新的技术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陈志文:过去我们讲数字化思维,现在我们要有人工智能思维,去重新审视我们这个行业,因为人工智能不单单是一个工具,想要有所突破,最好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深刻理解它自然就具有人工智能思维。
整理:陈艳博
审核:Judycai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