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好像成了走过场?”闵行这场社会治理大讨论引人深思

图片
“我是一名在职党员,也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了,但之后,社区没来找过我,我也没有主动出力,报到好像成了走过场。”
“我是一名居民区书记,前几天发布信息招募夜查电瓶车的志愿者,结果,到社区报到的160多名在职党员中,只有2人报名。明明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也没有什么门槛,为什么还是应者寥寥?”
近日,闵行区举办一场以“回家报到”为主题的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大讨论,聚焦“双报到”开展以来遇到的难点及社区实际需求,围绕“党员想做什么”“社区需要什么”“单位能做什么”三大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聚智聚力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白天忙工作,晚上是黄金时段,想好好休息”“在家带娃,分身乏术”“对这样的社区活动,我不感兴趣”“没有门槛的社区活动,并不能发挥我的特长”……这些是不少在职党员没有去参与社区服务的原因。
但也有人认为,有时候,社区干部的不同工作方式,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现场一位在职党员分享说,她最近就参加了电动自行车安全夜查行动,关键原因是,居民区书记定向地给包括她在内的五六位在职党员打了电话,组织他们参加夜查,于是她一口答应下来。夜查结束后,居民区书记在“在职党员微信群”里发布了相关图文,过了几天,群里又出现了另外一组志愿者夜查的相关图文信息。“这让我觉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很有章法。”
一些在职党员还分享了发挥自己特长、参与社区服务的经历。
一位社区医生说,自家小区正好是她负责的片区,下班后或周末,她会在社区里开展一些健康讲座,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等。
一位公益组织负责人坦言,以前自己连小区有几个门都不太清楚,但到社区报到后,她发挥特长带领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跑步锻炼,现在,她走在小区里,总有孩子打招呼,叫她“面包姐姐”。
一位银行经理介绍说,自己经常在社区里为居民解疑释惑,比如“为什么银行卡转账有限额”等,大家觉得邻居说的话更可信,对他而言也是工作范畴,进行了宣传推广,可谓双赢。
那么,一些没什么特长或特别忙的在职党员怎么办?一位媒体工作者表示,在回到楼道的路上,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己也会观察细节进行“挑刺”,给居民区书记提意见建议。最近,他就在为楼道“加梯”工作出谋划策。
也有在职党员建议,居民区党组织可按照特长、意愿两个维度,把报到党员分成四个象限——“有特长—有意愿”“有特长—无意愿”“无特长—有意愿”“无特长—无意愿”,然后根据社区需求,给不同类型的党员“派单”,这样也许能让在职党员、属地社区的双向奔赴更加高效。
在职党员向属地社区报到,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闵行区已有4.43万名党员完成社区报到,在职党员报到率达74%。在这个过程中,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会专家建议,在职党员在报到时,可以形成一份自我推荐的模板,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特长等信息主动告诉属地社区,便于社区派单;另外,在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以及在职党员的年度考核中,可把党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的时长纳入考核项,从而在机制上推动各级党组织、在职党员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
图片
“工作时间重叠,身份标签冲突,任务期待不匹配,沟通方式不奏效……这是部分在职党员心中的症结。不过,根据社区的诉求,大家参与的方式很多,可以用8个字概括,动嘴、动脑、动手、动心。对于居民区书记来说,环境在变,人群在变,需求在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才能跟得上今天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需求。”一位专家的总结点评,获得许多与会者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