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声者发声 西南政法大学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

全文1933字, 阅读约需6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西南政法大学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生顺利毕业,38名学生通过手语培训并获准结业。

02其中12名学生入选重庆市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库,3名学生推免成功。

03实验班课程设置包括《基础手语》、《法律手语》等,帮助学生提升手语技能水平。

04为此,学校邀请了多位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担任实验班指导老师,如“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等。

05目前,首届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律所、法院、检察院、企事业单位等,就业前景良好。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央广网重庆6月18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程梦凡)“手语学习很有挑战性,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学习了关于残障人权的课程、结识了残障朋友,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思想。”“社会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手语的复合型人才,学习法律手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六月毕业季,作为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生,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2020级的同学们感慨颇多。
图片
2020级本科毕业生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38名学生通过手语培训并获准结业
毕业生田羽涵,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被成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录取。“目前我在律所实习,平时会做一些法律相关的工作。”毕业之后,田羽涵积极投入到工作实践中。
另一位毕业生冯一帆也有自己的打算,“接下来,我准备做一些科研助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我们2020级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的38名学生全部参与了重庆市通用手语培训班并全部获准结业,其中有12名学生入选重庆市聋哑人法律援助手语翻译人才库,3名学生推免成功(吉林大学国际法学专业1人,同济大学刑法学专业1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专业1人)。”实验班指导老师张伟介绍。
首届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律所、法院、检察院、企事业单位等,目前来看就业前景良好。
据了解,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是全国高校首个本科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笔试+面试每届录取40名左右的学生。实验班迄今已有四届学生,近160人。
“法律+手语”双课堂
为了确保同学们在法律实务中能更准确地与听障人士交流,学校想了很多办法。
邀请了“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中国首位聋人律师”谭婷、“最美渝警楷模”何巧等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担任实验班指导老师。
作为实验班的指导教师的张伟,他全程参与了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和法律手语教材的开发。目前,除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外,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还开设《基础手语》《法律手语》等核心课程,帮助学生迅速提升手语技能水平。
为了不影响常规的课程学习进度,这些手语课都是在周末开课,老师、同学也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参与教学活动。
图片
实验班课堂教学(央广网发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供图)
田羽涵给记者分享课堂感受:“教手语的唐帅老师非常注意细节,他讲解手语很细致,每一个动作都会给你抠一抠。他会注重你手语的美观度,让你把每个动作都做得标准一些,不能给别人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为手语很多词之间比较相近,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大家都必须做到标准。”
“考核+实践”齐把关
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标准,学校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搭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比赛、志愿活动……学生们在一场又一场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
图片
手语课堂展示(央广网发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供图)
”刚入学的时候老师会给你一个图册,然后对着每一个词,你要写出它的意思。第二个学期老师会录一个视频,视频中是一些手语,你要把那句话现场翻译一下。“田羽涵向记者介绍实验班的考核模式。
图片
聋哑学校志愿普法活动(央广网发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供图)
除了课程考核之外,学院还经常开展一些比赛和志愿活动。“我们有一次是去重庆市聋哑学校(现改名为重庆市启聪学校)做宣讲,这次活动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渐渐意识到虽然现在我们的力量渺小如萤火,只能做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只能影响到一个人或几个人。但是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努力,一个人带动一个人,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公共法律服务这项事业一定会行稳致远。”冯一帆同学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图片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有声”公共法律服务站(央广网发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供图)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有声”公共法律服务站由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指导老师张伟带队,对接实验班,将学生们的法律专业知识与手语技能用于公共法律服务实践。
张涵曾是服务站的实习生,他向记者介绍,每周会定期轮班接待前来咨询的求助者,解答一些较为基础的法律咨询问题。如果是遇到比较复杂的案件会上报信息给师兄师姐和张伟老师,他们商讨之后再统一回复给求助者。
挥动双手 为无声者发声
据了解,我国听力残疾人约有2057万,普通律师在提供法律援助时无法顺畅地和他们进行沟通,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了很多阻碍,致使一些案件事实很难查清,有时甚至发生冤假错案。可以说,准确的手语翻译是确保聋人群体合法权益不被侵害的前提。如今,西南政法大学2020级实验班的毕业生们,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完成一场正义的奔赴,挥动双手,搭建起与听力残疾人沟通的桥梁。
“我觉得张伟老师说得很好,他说虽然我们班毕业之后并不一定都会从事残障事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于帮助残障群体的种子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植,而我们也会像种子一样随风飘到各个地方去影响身边的人。”毕业生张涵说。
“通过近四年的服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尊重聋人群体的内心感受,满足聋人受众的真实需求,凸显聋人社群文化特色,应当成为未来我们开展聋人群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向,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强化法律手语理论研究、升级人才培养办学层次、拓宽法治人才就业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具体的规划和探索”张伟老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