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接续奋斗 描绘绿色梦想

“1974年新红林场成立的时候,我父亲分配到这儿工作,那时候全林场只有一栋场房,周围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窝。” 夏季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新红林场草木青翠,主路两排的棵棵杨树高大挺秀,张贵江老人看着父亲在半个世纪前栽下的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久久驻足。
图片
张贵江和张利剑在新红林场查看树木长势(张鼎辉 摄)
张贵江老人今年70岁,他已故的父亲张顺天是建国前老党员,1974年新红林场成立,张顺天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曾经的不毛沙滩,参与到建设林场的队伍中,张顺天与第一代林场人在沙地里平土地、挖沟渠,想方设法要把绿色的根扎进大漠,拉开了绿进沙退的序幕。
一代人的艰辛付出,让新红林场在沙漠中顽强挺立,让子孙后代看到了绿染大漠的希望。1986年张贵江子承父业,来到新红林场执着播绿,但他们依然面临土地沙化的严峻挑战。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依然历历在目。“有时候上午出去挖好的树坑,下午就被黄沙埋上了,我们第二天就再挖再种。因为风沙大,周边的农户往往是辛苦一年,颗粒无收。”即使环境如此恶劣,张贵江和同事也没有退缩,他们毅然决然走进这片沙海,为了让绿树守护农田,就是林场人的初心与梦想。他们开着拖拉机将土地分成区域逐步进行平整,然后扛着铁锹挖坑、栽树,再用铁锹一次次挖开被黄沙覆盖的沟渠,就这样互相鼓励,日复一日用青春和汗水绿染沙地。
图片
张利剑在固定防火旗(张鼎辉 摄)
时间的指针来到21世纪初,张顺天、张贵江两代林场人的执着造林,终于让曾经的沙漠焕发了绿色生机。随着人工林规模的逐年扩张,周边农户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如今郁郁葱葱的新红林场,张贵江动容地说:“看到林场周围这些农户,农田高产还能搞林下经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感觉自己年轻时候受的苦和累都值了。”
2018年,张贵江的儿子张利剑继承爷爷和父亲的绿色梦想,主动回到新红林场工作,成为了张家第三代造绿人。在父辈的熏陶下,他把守护好人工林当作最重要的事业,吃在林场、住在林场,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林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种苗繁育的事业中。“我和这些树一起在新红林场长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张利剑说。
图片
张贵江老人在林场除草(张鼎辉 摄)
建好林,护好林,管好林,用好林。50年,张家祖孙三代人在乌拉特后旗新红林场接续绿色梦想,正是一代又一代“三北”造林治沙人的缩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新红林场植被覆盖率从1974年时的0.1%提高到2024年的90%以上,绿色接力的故事仍在书写,子孙后代的绿色天地将不断扩张。(周彬 杜春 张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