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对友谊,我们都有一种“精细的敏感”

图片
最近,在夜读留言区,有读者吐露了一件自己的“困扰”:
图片
小编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精细的敏感”:慢慢觉察到一些友谊正在消失,话题的开启变得困难,直到某一刻,不再及时的回复、戛然而止的聊天,让彼此都分明感到这种联系成了一种打扰。
如何面对友谊中突然出现的疏离?如果你发出的消息得不到回复,你会很在意吗?
图片
《没有被回复的消息》
01
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时刻,拿起手机,与好朋友无言不吐地畅聊,即使不常见面,一页页滑上去的聊天记录,也像是彼此推动友谊写下的小书。每每翻看,都能感受到交流的暖意和言语碰撞的活力。
可是,突然的一天,你发现“昨日最亲的某某”好像要给这段关系降降温,甚至慢慢撤离,没有委婉的理由,没有正式的结束,有的只是成年人都懂的“不再回复消息”。
那些渴望分享并得到共鸣的需要,那种隔着屏幕热情敲字的欢乐,遭遇断崖式的疏离、冷漠,让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已经失去了这位朋友
图片
02
不回复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对方的状态不佳,对外界的一切介入产生抗拒
可能是以往沟通中的某个细节,让他不舒服,但又觉得没有寻求解释的必要,索性不聊下去
也可能随着彼此阅历变化,话题关注的不同,你的“点”无法触达他的内心,他的倾诉对你而言,像是某种“没有顾及你处境”的炫耀
就这样,默契渐渐不再,对话越来越浮于表面,尽管偶尔还会恢复以前的热络,但彼此心知肚明,聊天记录在某一天戛然而止,是意料之中的事。
只不过,这一刻真的来临时,被动方仍然会难以接受,体验到一种莫名惆怅,在心理学上可以把它称作“分离性抑郁”。这种抑郁和我们常说的抑郁症不同,它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叙事结构中,和重要客体的丧失有关。
图片
03
出于对孤独的恐惧,出于对友谊尤其是长期互动的依赖,也出于曾经掏出过真心去维护一段关系,所以当分离发生,我们很难在短时间里调试好情绪。
需要承认的是,尽管希望和朋友延续交往,但如果你和对方的联系已经变成一种重复的角色扮演,相互应和以显得不失礼貌,口不对心地东拉西扯,互相轰炸表情包遮掩尴尬,真诚感就会丧失
当真诚不存在的时候,连接也就无法成立,此时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法交心的,哪怕你渴望着理解与被理解。
敷衍式的交流,对双方彼此也是一种消耗,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情感上。此时,如果一方主动关闭未尝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接纳发生,把自己的能量保护起来,遇到与我们相同的能量再进行交换
图片
04
有一段话说得很有道理:要从同路者中寻找朋友,而不是硬拽着朋友一道上路。到了分岔口,温柔道别就好
我们怀念生活交织过的那些往昔,怀念彼此毫无保留地交换过幼稚的部分、骄傲的部分或悲伤或高兴的部分……但怀念过去,并不意味着要停在过去。成年人的友情,勉强续航,不如笑对再见
我们无法决定关系的最终走向,但我们可以坚持自我的主体性,专注做好自己,不断地向内挖掘,放大自己的生命能量。然后等来新的遇见,没准儿,这个世界有一天,为你挑选出了匹配度更高、更能与你风雨同行的朋友。
图片
你如何看待朋友不再回复你的消息?
来留言区分享观点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津婵
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